医院概况
医疗技术   
突破年龄壁垒,隐形续航“心”生
来源:心血管内科 | 作者:心血管内科 | 发布时间: 2023-10-07 | 2652 次浏览 | 分享到:

再续生命时长九旬老人至我院复诊

  “谢谢你们,我没什么不舒服。”慈祥的常爷爷在家属的陪同下来到心内科,开心回应我们心内科医护人员的关心,老人及家属发自内心的感谢之情溢于言表,对我院的医疗技术服务水平连连称赞。95岁的常爷爷与以往比没有太多的不同,能在家属的陪护下自行行走,看不出来他曾因晕厥急救入院。

(我院手术技术获老人点赞)


高龄合并多重基础疾病该如何选择方案

  95岁的常爷爷因突发意识障碍1小时由家属呼120入我院,入院后心电监护可见心率最低33次/分,行动态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最慢心率41次/分,考虑常爷爷此次晕厥为心源性晕厥,诊断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起搏器是治疗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手段,有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指征。但患者极高龄,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多种基础疾病,行传统起搏器植入,有手术后囊袋感染、导线断裂、囊袋血肿、术口愈合不良等风险!患者家属也想给爷爷最小的风险!是该进行手术,还是看着常爷爷忍受病魔的侵扰?


乘风破浪,奋勇出击,为心脏“续电”

  在分析了病情和充分考虑患者及其家属意愿后,我院张施明副院长、心内科李杰副主任组织专家团队术前评估,研究手术方案,最终为常爷爷量身定制起搏器植入诊疗方案,采用最新一代Micra AV无导线起搏器进行植入,这款起搏器无需植入电极导线,也无需在胸前“开刀”制作囊袋,解决了患者术口难愈合、感染风险大、术后康复久等忧虑。无导线双腔起搏器还通过算法革新,能智能感知心房信号,实现生理性的房室同步起搏,改善患者的心功能。Micra AV无导线起搏器可以让更多心动过缓的患者,体会到无导线起搏器带来的额外获益。在充分的术前准备后,于9月18日在导管室行局麻下无导线双腔永久起搏器植入术,通过股静脉穿刺,将起搏器通过导管植入到心腔内部,用时仅34分顺利结束手术。常爷爷术后无再发意识障碍,感觉不到起搏器的存在,第一天可以下床活动,两天后术口基本愈合,正常出院。这次成功的手术,创下桂中、桂北地区安装无导线起搏器患者最高年龄新纪录,也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患者的治疗体验,减轻患者及家属心理负担。

(常爷爷植入的双腔无导线起搏器)


无导线起搏器的术后管理

  术后患者仅需卧床6h,多数患者隔天拆线,术后2-3日出院。患者出院后,要坚持脉搏监测,每次一分钟,尽量选择同一时间;可从事家务和日常工作,避免登山、快速跑跳等剧烈活动,避免接触高电量、强磁场环境,如电台发射站、雷达探测站等,同时禁止超短波理疗,出门尽量携带起搏器卡,起搏器的平均使用年限为12年 ,出院后1、3、6、12个月来医院复查,之后每年复查1次。


从“心”出发,保驾护航

  我院心血管内科专家李杰副主任介绍到:我国现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的患者无法保证心脏在日常生活或正常活动时输送足够的血液到人体各器官,患者常常会表现出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甚至晕厥、猝死。而心脏起搏器植入是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治疗,我院心血管内科已经成功开展多例高龄、高危患者无导线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术后随访均预后良好。及时治疗缓慢心律失常,可以避免心脑血管危险事件发生,避免摔伤等风险,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