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方式西化和人口老龄化,肥胖率上升,糖尿病患病率也呈快速增长趋势。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我国约有六成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已经诊断并接受治疗的患者,糖尿病的控制状况也很不理想。


糖尿病是以慢性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临床上根据其临床表现、病因及病理生理进行了分型,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不同类型其病因不尽相同,但究其根本,是由于胰岛素分泌或者作用缺陷所引起,直接表现为慢性高血糖。在糖尿病的自然进程中,不论病因如何,都会经历几个阶段:患者已存在糖尿病相关的病理生理改变相当长时间,但糖耐量仍正常。随病情进展首先出现糖调节受损,包括空腹血糖调节受损和糖耐量减低,最后进展至糖尿病。因此,在糖尿病的发现、诊断及治疗过程中,能够准确反映和控制血糖水平十分重要。

糖化血红蛋白是在红细胞生存期间,血红蛋白A(HbA)与己糖,主要是葡萄糖缓慢、连续的非酶促反应的产物。根据所结合的成分不同,HbA又分为HbA1a、HbA1b和HbA1c,其中HbA1c含量最高,是目前临床最常用来检测的部分。由于糖化过程非常缓慢,一旦生成则不再解离,且不受血糖暂时性升高的影响,因此,HbA1c对高血糖,特别是血糖和尿糖波动较大时有特殊诊断价值。HbA1c的代谢周期与红细胞的寿命基本一致,故能准确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在鉴别高血糖,特别是对于筛查及辅助诊断糖尿病有着重要价值。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已经把HbA1c≥6.5%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建议在条件成熟的地方采用HbA1c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指标。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HbA1c可作为血糖长期控制的观察指标。糖尿病控制良好者,2-3个月检测1次,控制欠佳者1-2个月检测1次,以便调整用药剂量。

目前,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的方法主要有阳离子交换色谱法、电泳法、亲和层析法、离子层析法等电点聚集法、化学发光法和免疫分析法。其中等电点聚集法能够分辨不同的糖化血红蛋白分子的一级结构,准确测出各组分的含量,完全避开各种物质的干扰。化学发光法则具有灵敏度、特异性高,变异系数小,回收率高,交叉污染率小等特点。我国在临床上广泛采用离子层析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其优点在于精密度高,重复性好且操作简单。
近年来,医学发展促进了糖尿病治疗观念的进步,糖尿病的控制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治疗转变为系统管理,以患者为中心,管理团队中包括专科医师、营养师、运动康复师及患者家属等。糖尿病综合管理的五个要点,有五驾马车之称:糖尿病教育、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血糖检测和药物治疗。在综合管理过程中,专科医师负责为患者制定合理的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对大多数非妊娠成人,HbA1c的合理控制目标为<7%;病程短、预期寿命长的患者,要考虑更加严格的控制目标;而对于有严重低血糖病史、预期寿命有限或者已经出现各类血管内并发症的患者,则应采用较为宽松的HbA1c目标。医师和患者应共同遵循早期而长期、积极而理性、综合治疗全面达标的治疗原则,共同为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目前采用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进行日常检测,检测方法为糖化血红蛋白的金标准-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能更好的分离出常见的血红蛋白变异体,得到更准确的HbA1c检测结果。项目周一至周五正常开展,上午抽血,当日15时可出报告,超过中午12时抽血,报告结果顺延至下一个工作日15时。
图文来源/医学检验科 覃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