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三伏天之所以最热,是因为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也是阳气最盛的时候。

2023年三伏天时间表
07月11日(入伏)-08月19日(20日出伏),共40天
初伏
2023年7月11日-2023年7月20日,共10天
中伏
2023年7月21日-2023年8月09日,共20天
末伏
2023年8月10日-2022年8月19日,共10天
三伏天中医外治优惠活动
中医外治:针灸、点穴疗法、拔罐、督脉灸、雷火灸、穴位贴敷、足浴八折优惠。(三伏天期间转发朋友圈,来诊出示发朋友圈的图片可享受优惠。)
活动地址: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二楼东面、住院部北楼二楼东面中医科病区
夏季常常有伤阳的行为:
伤阳行为一:熬夜,总是超过晚上11点才睡觉;
伤阳行为二:冷饮和凉茶是日常饮品,喜欢吃生冷寒凉食物;
伤阳行为三:习惯光脚穿鞋,天气较凉时还爱穿凉鞋、拖鞋,天冷时露着膝盖穿短裙;
伤阳行为四:过度节食,营养不良;
伤阳行为五:长期在阴暗湿冷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伤阳行为六: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激素类、利尿剂、清热解毒中药等;
伤阳行为七:长期过量运动,或喜欢桑拿,出汗过度;
伤阳行为八:大汗淋漓后喜欢吹风,甚至洗凉水澡。
除了预防夏季伤阳,我们还要利用大自然的馈赠,在三伏天期间达到冬病夏治,达到养生保健;
秋冬养阴,春夏养阳 冬季常发生的疾病多存在有阳气不足的表现或者因素,所以在夏天阳气最盛的时候通过内治外治法可促进人体的阳气向上,提高免疫力,从而减少疾病发作。
阳气就如同我们身上的“矿产”,“适度开采”才能长盛不衰。因此,养护阳气不仅要做到“开源”,更要重视“节流”。不做以下损伤阳气、耗散阳气的事,才是最有效的养。
冬病夏治是中医治未病及中医特色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它是根据《素问· 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原则,夏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经络气血充沛最旺盛的季节,然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里面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和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此时,在人体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所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对相应的脏腑起到扶正祛邪的效果,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督脉灸。督脉中医称之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督脉通则百脉通。督灸可有效改善阳虚型亚健康者的症状和体征,平衡亚健康状态,使体质趋向平和。督脉灸是在督脉上施以隔物灸的治疗方法,选用新鲜的老姜打碎成泥撒上督灸粉铺于督脉上,在姜泥上铺上艾绒点燃,将经络、腧穴、艾灸的综合作用熔为一体,充分发挥益肾通督、温阳散寒、行气破瘀、通痹止痛、调和阴阳、激发人体免疫力的功效,是人体补阳、开经之最,是目前灸疗中施灸范围最大,一次灸疗时间最长的灸法。被称为是“灸中之皇”。

督脉灸适应症:
1.慢性胃肠炎、颈肩腰腿痛等遇寒加重的病症;
2.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肺系疾病;
3.月经不调、痛经、性欲冷淡等妇科与男科疾病;
4.精力不足、乏力倦怠、四肢畏冷等阳气不足病症;
5.乳腺、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系统性病症;
6.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等风湿骨病。
寒湿证、阳虚患者,每周治疗1次,3-4次为一个疗程。养生保健每月1次,2-3次为一个疗程。
二、扶阳罐。扶阳罐是一种温灸理疗罐,依据中医“不通则痛”的理论,应用其温热的罐体,达到温刮、温灸、温推和红外光治疗的多种功效,通过局部照射,引起组织的温热效应,活化细胞组织,激发脏器功能,对人体有很好的保健效果。广泛的适用于各类亚健康人群。

扶阳罐适应症:
1.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变异性咳嗽、肺气肿、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等;
2.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虚寒性胃病、慢性胃肠炎、慢性腹泻、消化不良、厌食等;
3.骨关节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痛、腰椎病、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病变等;
4.妇产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产后头痛、坐月伤风等属寒证者;
5.亚健康调理:免疫功能低下,阳虚体质,气虚体质,亚健康等。
三、三伏贴。三伏贴选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功效的中草药,贴敷于相应穴位,因为选用的药物具有辛温,走窜的特点,所以容易通过皮肤渗入浅表经络,结合穴位的作用,共同达到温阳助阳,温补脾肾,驱散寒邪,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三伏贴适应症:
1、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感冒等;
2、运动系统疾病:颈椎、腰椎、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3、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
4、耳鼻喉科疾慢性病: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等;
5、儿科疾病: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脾胃虚弱、发育迟缓等;
6、妇科疾病:慢性盆腔炎、痛经、产后风等;
7、其他:阳虚型怕冷者、四肢寒凉怕冷、免疫力低下。
温馨提醒:1.三伏天做以上中医诊疗项目时不能吹风,灸后4-6小时内不洗澡,注意保暖,避免吹风着凉。2.饭后不能立即做,最好选择在饭后1小时后进行。治疗当天避免过量运动。3.有些人在治疗后会出现红肿、发热、疼痛,如果皮肤出现水泡,应注意保护伤口表面,防止感染。4.中医养生后1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脸,也不要立即洗澡和游泳。因为治疗后全身毛孔张开,易感冒。5.治疗当天忌吃生、冷、海鲜、辛辣食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活动咨询及参与,请联系:
中医科病区门诊:0772-2699062
中医科病区病房:0772-251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