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3日晚上11时,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一位因感染新冠病毒而引起昏迷并心肺功能衰竭的老人被送了进来,不到十分钟另一位因新冠病毒而引起“白肺”的老人又被送了进来,医护人员小跑着穿梭在两位老人之间抢救。进行救治的医护人员中,当天是上午8时就开始上白班的医生护士全都还没有离岗,都还在坚守着,当前重症医学科所面临的重担,用科副主任潘涛涛的话来说:“我连做梦时都在抢救病人。”








“滴滴滴……”在广西科大一附院重症医学科,通常只有两种声音:监护仪器和呼吸机发出的声音、偶尔出现的警报声。但现在又多了一种声音:不停的请求紧急会诊的电话声。在这里,每一位住进来的患者都在生死一线间,重症医学科的医生护士犹如在刀锋上行走,他们必须保持着极高度的专注和极快速的反应。
但是,自国家“新十一条”出台后,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科学调整,这给重症医学科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压力。“原本在每年的冬季高峰期,床位使用率通常在100%左右,现在床位使用率达到了360%。”重症医学科主任李彦嫦在1月2日从白天一直忙到3日凌晨两三点,在1月4日的上午8时,她又准时出现在科室里。因新冠病毒引起的重症患者中,很大一部分是老年人,有时一个晚上,就来了6、7个老年重症患者,这些患者中,大部分人都有基础性疾病,年龄大、体质弱,新冠病毒加重了基础性疾病,导致身体多器官功能衰竭,造成生命垂危。这时候,李彦嫦必须保持十二分冷静,时刻关注每一位重症患者,认真评估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根据每一天的情况进行用药和治疗的调整,重症患者基本处于昏迷状态,李彦嫦必须24小时开着手机,随时在患者的生命体征出现紧急变化时立刻参与到救治中。
高度紧张的工作,让睡眠成了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的一个普遍的难题,“现在睡觉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因为如果在能睡觉的时候睡不着,就没有足够的精力救治病人。”李彦嫦说,黑白颠倒、作息混乱,随时需要紧急抢救的患者、任何时候都可能被要求立刻到场的会诊,还要高效率完成医院重症救治任务及日常工作,面对这些,为了在仅有的少数睡眠时间“想睡就睡”,重症医学科大部分医护人员都只能求助安神助眠的药物,做这一切,都是为了走进科室的那一刻,能保持高度清晰的头脑,将精力全部投入在救治患者的工作上。
同样像李彦嫦一样高速运转的还有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潘涛涛,他和李彦嫦是守护生命最后防线的“AB”角。“主任,康复医学科请求紧急会诊”“主任,患者血氧65,情况紧急”1月3日晚上9时许,潘涛涛从连轴转的李彦嫦手中接过了下一班的接力棒,连续有两位新冠病毒感染而引发重症的患者被送到了科室里,潘涛涛一边救治患者,一边指导另一队医护人员进行抢救,他经常一路小跑从这个病床到那个病床,紧急的情况让他“脚不沾地”,一刻都闲不下来。而就在1月4日上午的11时,已然工作12个多小时的他仍然还在岗位上,“前段时间我发高烧到39.5°,迷糊间我感觉自己还在抢救病人,我连做梦都梦到这个”潘涛涛说。
低烧、咳嗽,这些对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来说都已经不算什么,轻伤不下火线,重症医学科的护士长潘慧玲甚至在高烧时,一边打着吊瓶还一边坚守在岗位上,还有护士咳嗽到几次呕吐,可是吐完了就继续回到患者身边。在重症医学科,每一位护士都是“女汉子”,搬运患者、为患者插管、约束有躁动反应的患者,都是她们的工作内容,对于重症医学科的护理人员来说,已经没有白班和夜班的区别,一天十几个小时班,已是她们当前的常态,在她们眼里,没有苦累,只有患者和患者家属的需要,“科里的医生护士们,高烧39°以 上了才回家休息一两天,吃退烧药体温一退下来,又来上班了。”李彦嫦说。
重症医学科的大门经常被人形容为“生死门”,一边是大门外患者家属的殷切盼望,一边是门内重症患者对生的渴望,重症医学科不忘党和人民的嘱托,始终坚守在离患者最近的地方,筑牢生命底线。(宣传科 辜丽娜图文)
路虽远,行则将至
事虽难,做则必成
作为区域先进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附属医院
我们发誓
抗击新冠病毒,有我!
守护人民生命,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