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联体建设,承载着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期盼。近三年来,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党建+医联体”项目为抓手,稳抓“三个强化”、突出“三个聚焦”,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133医联体”,探索出一条医联体建设的新型实践路径。
“一个统领”探索医联体服务新路子
长期以来,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建+医联体建设”作为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和解决基层医疗难题的重大探索来抓。通过稳抓强化政治引领、党建引领、先锋惠民的“三个强化”,突出聚焦规范强化示范引领、共建强化合力凝聚、服务强化资源下沉的“三个聚焦”,医院聚力打造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专科联盟”“双向转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首席专家进基层”等一系列医联体合作,助力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和基层服务能力的提升。
三年来,医院共派出专家2870人次,支持基层专科建设8个,开展新技术、新项目42个;开展基层医务人员业务培训216次,指导手术385次,进行医疗质量控制检查112次、线上技术指导2530次;双向转诊上转病人6852人次、下转病人546人次;开展义诊及健康讲座260次,惠及群众14780人次……
一个个真实的数字,见证着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党建经验在医联体中“开花结果”,见证着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的稳步提升。
“三个强化”推进基层服务能力建设
为推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医院强化政治引领,有效提升基层堡垒的“战斗”效果;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医院的品牌效应;强化先锋惠民,更好焕发医院的党建活力。
医院以“党建+服务”为抓手,围绕基层医疗、科研、护理、管理等领域的实际问题开展党建活动,促成一系列医联体区域合作:与38家基层医疗单位组建医联体,成立8个糖尿病足、妇产科、消化内科等专科联盟;连续5年对忻城县、武宣县、象州县等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长期进行技术帮扶,组建专家团队进行长期指导;2018年起,与3家基层医疗机构建立紧密型“医联体”,派驻专家定期坐诊;15名首席专家通过“一室带两站”多渠道助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同时,医院党委把支部结对共建、党员进社区作为加强支部建设、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的重要载体,通过党组织的纽带连接,对接共建单位的需求清单,实现街道社区、基层单位与医院的有效联动,形成以基层党支部为核心,参与主体多元化、服务形式多样化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
在推进党建工作过程中,医院始终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带头到各医联体单位联系走访,摸清群众所思所盼、所急所难;副院长不定期带领党员专家团队对口支援和帮扶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建立与长塘镇卫生院的高血压、糖尿病“团队服务”模式,为4万余人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服务,获得群众点赞;医院各科专家随时通过“医联网”“胸痛中心网”对基层单位医护人员进行远程会诊及技术指导,致力通过技术帮扶打造基层人才高地,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共享。
“三个聚焦”助力基层单位提质增效
为助力基层卫生单位提质增效,医院聚焦规范强化示范引领、聚焦共建强化合力凝聚、聚焦服务强化资源下沉,不断擦亮党建特色品牌。
医院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专家团队的“传帮带”作用,指导忻城县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工作顺利通过评审,指导该院助理全科医师规范化基地的申报等工作,使“党旗领航 健康惠民”的党建品牌创建成果不断巩固。
医院还以区域胸痛中心建设为主线,通过人才培养、远程会诊、专家讲学、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医联体单位提升急诊急救能力。在医院的帮助下,忻城县大塘卫生院、柳城县马山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抢救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创伤、急性脑卒中等急危重症患者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医院还帮扶基层单位对辖区居民开展“两癌”筛查,普及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知识,为疾病早诊断、早治疗打下良好基础。
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注重实效”的原则,医院将优质医疗资源和服务下沉到基层一线,开展各种特色主题党日活动、业务交流、义诊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为专业、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柳州日报社记者 宋美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