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的血液就是全血,是红色的,却不知道血液有多种成分,它们各自的颜色和功能也不一样。
人体血液由血浆、血小板和白细胞、红细胞组成,而冷沉淀凝血因子是新鲜冰冻血浆在1~6℃条件下不溶解的白色沉淀物,是新鲜冰冻血浆的部分浓集制品。在-20℃以下保存,有效期从采血之日起一年。1个单位的冷沉淀凝血因子由200ml新鲜冰冻血浆制成,约为20~30ml,主要含有≥80IU凝血因子Ⅷ ,150~200mg纤维蛋白原,以及凝血因子ⅩⅢ等。输注前应在37℃水浴中10分钟内解冻,解冻过程必须不断轻轻晃动,解冻后的冷沉淀凝血因子,切记不可再次进行冰冻。

抗凝血离心后的分层情况

冰冻状态的冷沉淀凝血因子
冷沉淀凝血因子在临床各种疾病中有哪些应用呢?1、甲型血友病。甲型血友病是由于先天性FⅧ缺乏所致。冷沉淀凝血因子主要用于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患者出血的预防和治疗。据报道临床上大约50%的冷沉淀凝血因子是被用于心血管及胸外科手术,其对预防和治疗血友病患者的外科手术出血有显著效果。2、血管性血友病。vWD的发病原因是vWF缺乏或异常,此病患者临床表现为出血和出血时间延长。当vWD患者因手术发生迟发性出血时,应维持治疗7~10天。3、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纤维蛋白原缺乏分为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和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冷沉淀凝血因子可有效用于预防和治疗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患者的出血。对于纤维蛋白原在1.0~1.5g/L的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患者,存在进行性出血或潜在的出血危险,可考虑应用冷沉淀凝血因子。冷沉淀凝血因子也可作为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的替代治疗。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原的血浆浓度为2~4g/L,只要不低于0.5~1.0g/L就可发挥止血功能。如果伴严重微血管出血的DIC患者、外伤或拟进行侵入性操作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浓度≤0.8g/L时,可输入冷沉淀凝血因子进行治疗。此外,大量输血患者,由于某些原因导致纤维蛋白原浓度不能及时测定,同时又需要纠正患者严重的微血管内出血,也可输入冷沉淀凝血因子。4、补充纤维结合蛋白。纤维结合蛋白会因创伤、烧伤及严重感染而大量消耗,纤维结合蛋白的缺乏使血液循环中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清除颗粒碎片的能力受损,引起纤维蛋白微聚物、胶原碎片和免疫复合物的聚集。这些积聚物可使重症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恶化。研究发现,纤维结合蛋白浓度与创伤患者中感染率增加和生存率下降有关,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则可明显提高纤维结合蛋白的含量,创伤和手术患者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后,纤维结合蛋白浓度能快速得到提高。提高纤维结合蛋白浓度后,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能够净化伤口,并与成纤维细胞一起形成支架,促进上皮细胞生长和小血管开放,增强细胞间的结合。据相关报道冷沉淀凝血因子可以减少腹腔镜切除术后子宫内膜的粘连,促进输卵管切口愈合。对于白血病及部分恶性肿瘤的患者来说,由于体内纤维蛋白原、纤维结合蛋白明显降低,在肿瘤切除时输入冷沉淀凝血因子可产生止血、预防感染、防止出血和肿瘤细胞扩散等作用。5、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因严重创伤或大手术失血过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通常需要接受大量输血进行治疗,这有可能加重凝血功能紊乱。利用冷沉淀凝血因子、FFP和血小板进行配合性输注,可提高血循环中纤维蛋白原、FⅧ及其他凝血因子的含量,纠正凝血功能异常。相关报道在抢救产科DIC患者时,除用晶体液和胶体液补充血容量外,同时补充血小板和冷沉淀凝血因子,可阻止DIC恶化,以提高抢救成功率。6、外科制备纤维蛋白胶。冷沉淀凝血因子也用来为心胸外科手术和神经外科手术制作专门的纤维蛋白胶。纤维蛋白胶由冷沉淀凝血因子、凝血酶制剂和血小板混合制成,可有效用于防止伤口污染、止血和促进伤口愈合。除止血功能外,纤维蛋白胶还可作为骨组织的载体或骨组织塑形剂,而且调整纤维蛋白胶的成分还可产生其他作用,例如将神经营养生长因子混合入人纤维蛋白胶,则可用于神经修复;应用富含血小板的血浆则可以提高新组织的生长速度。
综上所述,冷沉淀凝血因子在临床的应用非常广泛,而且治疗效果明显。但是,在我院临床使用冷沉淀凝血因子相对较少,近两年仅使用500多个单位,主要是一些大型心脏手术的患者在手术中和手术后使用。

解冻后的冷沉淀凝血因子
图文来源:输血科 梁姗 赵二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