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媒体关注】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AI+助残科技成果”获《广西日报》报道

作者:石红星 发布时间:2025-03-17浏览:

  3月13日,《广西日报》7版以《科技助残,广西智造显身手》为题,专题报道了广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残疾人事业发展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助残科技研发转化,取得的新成效。其中,对广西科技大学广西移动机器人机构与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广西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健)研发的移动式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在医院实现临床应用作了报道。 现将文章部分内容转载摘录如下:


康复机器人:从实验室到病床的科技跨越

  在广西,结合AI技术助力肢体残疾人的科技研发,主要集中在智能假肢与康复设备领域。“这体现了技术创新与社会关怀的深度融合。”广西移动机器人机构与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广西科技大学副校长李健介绍。

在广西科技大学广西移动机器人机构与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工作人员用移动式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进行康复训练演示。

  他们研发的移动式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是国内外首款集平衡减重、主/被动训练、自主移动、康复数据管理四大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康复辅助器具,产品各项性能均高于国家标准。2016年,他们研发了第一代学步车式康复机器人,可满足站立平衡三级以上患者使用,但覆盖面有限,患者安全感不足。经过持续优化迭代,该中心克服第一、二、三代康复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为国外品牌、整机体积较大、外骨骼运动控制柔顺性不够、数据采集功能不全等不足,在2022年研发出了第四代移动式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完成了成果转化,获得了Ⅱ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和生产许可证。2023年,该产品在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现临床应用,为肢体残疾、中风偏瘫、脊髓损伤、其他行动障碍患者提供康复训练治疗。记者在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科看到,51岁的患者吴先生正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用移动式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进行康复训练。“这个康复机器人能根据病人下肢的承受力,为我们减轻双腿负担,方便学习走路进行康复训练。”吴先生说。吴先生因脑出血神经损伤引起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刚入院时其下肢肌力等级为3级,经过20多天的康复训练,肌力等级已经提升到4级,双腿正在慢慢恢复力气。“相信在科技的加持下,自己肯定可以重新站起来,下地行走。”言语间,他充满了信心。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科主任医师毛珍芳介绍,广西移动机器人机构与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的研发成果在他们医院实现临床应用的,除了移动式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还有卧式下肢康复机器人。

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科,一名患者在卧式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上进行被动康复训练。

  据了解,医院收治的失能老人,多是因脑卒中导致偏瘫,发病初期病情尚未稳定,病人只能卧床,这个时候在床上给他们使用卧式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康复训练,可以帮助病人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各种后遗症。“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医生使用移动式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为他们进行座位和步态的训练,帮助患者重新学习坐立和行走,同时还能解放康复师的双手,很受医患欢迎。”毛珍芳说。截至目前,在该院通过康复机器人进行康复训练的患者有120人,其中有104人已达出院标准并已出院。

政策护航:构建科技助残生态圈

  “国家非常重视科技助残工作,这为我们开展智能康复机器人研发提供了坚实保障。”李健表示。据介绍,广西移动机器人机构与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将加大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大批量开展临床应用;持续完善移动式、卧式、跑台式康复机器人的研发;在政府主导下,建立患者康复训练数据库,通过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手段,搭建基于康复数据的智慧诊断系统,为患者制定康复方案,为我国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2024年12月31日,中国残联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印发《关于推进科技助残的指导意见》,部署科技助残工作任务。今年1月23日,广西残联第八届主席团第三次全体会议部署贯彻落实《意见》,促进残疾人工作与科技深度融合。“要加强与广西区内外医院、康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主动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和重点项目,在康复关键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和重点攻关,打造广西特色的康复品牌。”广西残联负责人表示,发挥广西辅助器具适配服务基地作用,加强康复工程技术和临床康复医学合作,增强优质康复辅助器具供给能力,让科技进步改变残疾人的生活。广西残联负责人表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形势下,“人工智能+”将大大提升科技助残的研发应用水平,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促进科技强国建设和发展助残领域新质生产力。据介绍,近5年来,广西残联扎实推进科技助残工作,通过争取上级支持和利用社会资源,共为20多万人次的残疾人免费适配辅助器具。“科技助残的巨大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和释放。”广西残联负责人说。

广西日报记者 石红星 文/图


上一条:【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应知应会(五)

下一条:【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应知应会(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