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成功实施了两台极具挑战性的高难度手术,采用了全球领先的颅内分叉部复杂动脉瘤治疗新技术——瘤内扰流装置The Woven Endobridge(WEB)。这一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在柳州市开创了先河,更标志着我院神经外科在颅内动脉瘤治疗技术上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安全、高效的治疗途径。
此次接受手术的两名患者,均被诊断为颅内复杂动脉瘤。颅内动脉瘤,也被称为脑内的“不定时炸弹”,是一种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脑血管疾病。据统计,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约为7%-8%,而破裂后的致残致死率高达60%-80%。因此,对于40岁以上的人群来说,进行一次血管成像筛查是非常必要的,以预防这种凶险疾病带来的严重后果。而颅内分叉部的复杂动脉瘤,因其特殊的位置和结构,治疗难度更是大大增加。传统的治疗方法,如开颅手术夹闭及常规介入栓塞术,在面对这类复杂动脉瘤时,往往存在诸多局限性,术后复发风险也相对较高。
经过神经外科专家团队的反复评估与讨论,神经外科李松年主任最终决定采用瘤内扰流装置The Woven Endobridge(WEB)这一前沿技术。该技术通过在动脉瘤内植入扰流装置,改变瘤内血流动力学,促使血栓形成,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具有避免支架应用、降低手术并发症、不影响载瘤动脉及周围分支血管、术后无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等优势。
瘤内扰流装置The Woven Endobridge(WEB)
为确保手术的成功,神经外科手术团队在术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他们深入研究患者病情,借助先进影像学技术,精确评估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及周围血管结构,并据此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

手术如期进行,神经外科李松年主任指导,医务部副部长、神经外科副主任谢正德主刀,金正怡主治医师作为助手。谢正德副主任凭借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有条不紊地开展手术。术中,医生们操作精准,顺利植入瘤内扰流装置,成功引导瘤内血流方向改变,整个手术过程流畅无阻。

病例1术前、术后
病例1是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植入一枚W5-5-2WEB支架后即刻造影见造影剂滞留,双条分支显影良好,手术耗时30分钟。

病例2术前、术后
病例2为前交通动脉瘤,植入一枚W4-5-3WEB支架后即刻造影见造影剂滞留,双条分支显影良好,手术耗时25分钟。
两台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恢复情况良好。
此次手术的成功,是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多年来深耕神经介入领域的成果体现。团队不断追踪国际前沿技术,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研究与应用,提升了医院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影响力,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的患者提供了更优质、更先进的医疗服务,使他们无需长途奔波,就能在本地享受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治疗。未来,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将继续秉承创新精神,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与希望。
医疗知识科普
什么是瘤内扰流装置The Woven Endobridge(WEB)?
瘤内扰流装置The Woven Endobridge(WEB)是一种新型自膨式动脉瘤瘤内栓塞系统。通过在动脉瘤内部构建精密的网状支架,其近端的高金属覆盖率能有效拦截约60%的血液流入瘤体,从而改变瘤内的血流动态,减轻血流对瘤壁的冲击,进一步促进瘤腔内血栓的自然形成。此外,该装置还为内皮细胞的生长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加速了瘤颈的内皮化进程,实现了动脉瘤由内而外的全面愈合。主要适用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末端、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或基底动脉顶端等部位的动脉瘤。
瘤内扰流装置The Woven Endobridge(WEB)有什么优势?
一、创伤小:该技术利用神经介入手段,仅需在大腿根部进行微小穿刺,即可通过导管将治疗设备精确送达大脑病变区域,避免了开颅手术,从而显著降低了手术创伤和对脑组织的潜在损害。
二、精准度高:专门针对颅内分叉部复杂动脉瘤设计,能紧密贴合瘤体形状,适应复杂的解剖结构,实现精准治疗。
三、保护血管:不会对载瘤动脉进行过多干预,还能很好地保护动脉瘤周围的分支血管,维持正常血流,降低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四、复发率低:相比传统治疗,WEB能更稳定的作用于动脉瘤,长期效果好,术后复发风险显著降低。
五、无需服药:术后无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减轻患者身体和心理负担。
文字/神经外科 陆良珊
图片/神经外科 谢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