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到了患者梁女士及其家属的感谢。55岁的梁女士因左侧大脑镰旁纤维型脑膜瘤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八个月随访显示肿瘤全切且无复发,身体恢复良好,生活质量显著提升。这一成果充分展现了科室在高难度神经外科手术中的过硬实力。
一、复杂病情:肿瘤血管融合,手术挑战重重
2024年10月,梁女士因左侧肢体麻木及行动不便在外院检查,头颅核磁共振结果提示左侧顶部占位性病变,性质不明。为求进一步诊治,她来到我院神经外科门诊。经神经外科首席专家李松年主任医师详细检查,考虑为左侧大脑镰旁脑膜瘤,更棘手的是,术前影像显示肿瘤与周围血管、功能区脑组织存关系密切。

肿瘤血管融合
大脑镰旁区域血管丰富、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既要完整切除肿瘤,又要避免损伤周围正常血管和神经组织,否则可能引发大出血、肢体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对术者的技术精准度和操作稳定性提出了极高要求。
二、精准手术:精细剥离,实现肿瘤“全切”目标
针对梁女士的复杂病情,神经外科团队进行了全院多学科会诊,反复研究影像资料,李松年主任医师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手术由经验丰富的池超超副主任医师主刀,在高清显微镜辅助下,手术逐层深入,小心翼翼地分离肿瘤与周围组织的粘连。

术中
面对手术关键区域,池超超副主任医师凭借扎实的解剖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巧,精准识别每一根血管的走向,在保护正常血管功能的前提下,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将肿瘤组织从血管壁上完整剥离。经过数小时的精细操作,肿瘤被彻底切除,手术过程顺利。

患者术前核磁共振影像

患者术后核磁共振影像
三、术后康复:术后八个月随访无复发,患者重获健康
术后,在神经外科医护团队的精心护理下,梁女士恢复顺利,左手麻木症状逐渐缓解。截至2025年7月,术后八个月的随访检查显示,梁女士脑部影像未见肿瘤复发迹象,肢体功能较前恢复,日常生活已回归正常。
此次手术的成功,不仅解除了患者的病痛,更体现了我院神经外科在复杂脑膜瘤诊疗领域的技术优势。科室将持续精进技术,以更精准的诊疗、更优质的服务,为广大患者的脑部健康保驾护航。
脑膜瘤知识科普
脑膜瘤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是颅内常见的肿瘤之一,多数为良性,生长缓慢,预后相对较好。在颅内肿瘤中占比约15%-20%,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尤其是中年女性较为常见。约90%的脑膜瘤为良性(WHOⅠ级),少数为恶性或具有侵袭性(WHOⅡ级、Ⅲ级),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恶性则生长较快,且易复发。
常见症状
脑膜瘤的症状与肿瘤生长的位置、大小有关:1.颅内压增高:随着肿瘤增大,可能出现头痛、呕吐、视力下降等症状。2.局部神经功能障碍:如位于大脑半球,可能引起肢体麻木、无力、癫痫发作;位于鞍区,可能影响视力和视野;位于颅底,可能导致面部麻木、听力下降等。
诊断方式
1.影像学检查:头颅CT和核磁共振(MRI)是主要诊断手段,可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帮助医生判断肿瘤性质。
2.病理检查:通过手术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分析,是确诊脑膜瘤及判断其良恶性的“金标准”。
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是多数脑膜瘤的首选治疗方式,若能完整切除肿瘤,预后较好。对于位置特殊、与重要血管或神经粘连紧密的肿瘤,需在保护正常组织的前提下尽可能切除。
2.放射治疗:对于无法完全切除的肿瘤、恶性脑膜瘤或术后复发的病例,可采用放射治疗来控制肿瘤生长。
3.观察随访:对于体积较小、无明显症状的良性脑膜瘤,可定期复查,观察肿瘤变化,暂不进行特殊治疗。
预后情况
良性脑膜瘤经规范治疗后,复发率较低,患者可恢复正常生活;恶性脑膜瘤或未能完全切除的肿瘤,复发风险相对较高,需长期随访监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脑膜瘤预后的关键。
文字提供:神经外科 陆良珊
图片提供:神经外科 池超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