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医学教育】写在教师节(上):无悔走上三尺讲台 尽心托举白衣梦想

作者:辜丽娜 发布时间:2025-09-11浏览:

  值此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广西科技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举行了“躬耕教坛 弘扬教育家精神——庆祝第四十一个教师节慰问活动暨教师座谈会”,与其他专业不同,医学教师既是医师又是教师,他们既承担着救死扶伤的职责,也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这一次座谈会上,各位教师讲述了从医从教的心得,从他们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了那一股股对于医学教育事业和育人初心的热爱与坚守。

  (一)覃刚:传承医者匠心 做学生成长的坚实基石

  作为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一病区的负责人和主任医师,覃刚从事医学工作多年,他始终将自己视为医学事业的“传承者”与“开创者”,将培养年轻医者视为重要使命。

回顾自身成长经历,覃刚深切感念前辈老师的培育之恩。“我们今天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前辈的智慧和汗水。”正是这份感恩,让他对教学工作充满热情与责任感。他常常分享一个温暖的小故事:今年春节,他的手部受伤,是由教学秘书亲手为他缝合的。他笑着说:“我把我的手交给了我的学生,我放心。”这背后,是他对年轻一代医者的无限信任和殷切期望。

  在覃刚看来,医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唤醒”。他身兼多职,临床业务繁忙,但仍坚持以饱满的热情和务实的作风投入教学。他深知当前医学教育面临挑战——教学任务重、学生成长需求多元、社会期望高,但他始终坚信,作为中年教师,更应承上启下,既要传承严谨的医风医技,也要开创更符合时代需求的教学方法。

  “上好每一节课,关爱好每一个学生,不负人民教师的称号。”这是覃刚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行动的准则。他致力于为学生们打造一个既能学到真本领又能感受到关怀的成长环境。在这个属于教师的节日里,覃刚用自己的从教经历诠释了何为“匠人匠心,薪火相传”,他无疑是学生眼中那位值得信赖的引路人。

  (二)梁伟明:以仁术育新人 青年博士医师的师者情怀

  在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有一位年轻的“90后”博士医师,他不仅用精湛医术为患者解除病痛,更在临床带教中倾注心血,培养医学新人——他就是科研实验中心负责人、骨科一病区副主任梁伟明。

  作为一名从北京大学毕业的医学博士,梁伟明深知医学传承的重要性。他承担起临床带教工作,面对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对实践操作有畏难情绪的情况,他总是耐心示范、细致讲解。从换药、打石膏,到清创缝合,再简单的操作他都手把手指导,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建立信心、提升技能。他常说:“医学是实践的科学,只有反复练习,才能真正掌握。”

  梁伟明尤其注重在真实医疗场景中教学。每当遇到典型病例,他会主动为学生剖析知识点,让抽象理论变得生动可感。他主持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始终坚持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并将这种科研思维融入教学,引导学生从临床中发现问题、以科研思维解决问题。自2023年开展科研培训班以来,他已指导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5篇,成绩斐然。

  “教育是点燃一盏灯,而不是填满一个桶。”梁伟明始终相信,教师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激发学生对医学的热爱与敬畏。他以身作则,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医师的师者担当。

  (三)陈晓敏:躬耕教坛三十余载 用爱与责任点亮医学生之路

  “有问题,随时找我。”这是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培训中心主任陈晓敏老师对学生最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她躬耕教坛三十余载的真实写照。作为一位坚守教学一线的资深教师,她以德立教、以爱育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医学人才。

  陈晓敏主讲《妇产科学》《临床基本技能》等课程,她的课堂生动有趣,深受学生喜爱。她坚持“每堂课都是第一次”的态度,不断更新教学设计,将临床案例和学科前沿融入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她更注重课程思政,润物无声地将“医者仁心”“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深植学生心中。

  她是严师,也是“慈母”。作为临床技能中心主任,她对学生的操作要求近乎严苛,因为她深知“医学容不得半点马虎”。但在生活里,她又是学生最信赖的朋友,办公室的灯光常亮至深夜,那是她在为练习技能的学生答疑解惑,或是与遇到困惑的学生谈心聊天。无数学生在她温暖的鼓励和及时的帮助下走出迷茫,重拾信心。

  作为教工党支部书记,她创新推行“三全育人”理念,搭建多个师生互动平台,并常年带领学生深入社区、乡村开展义诊服务,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她所指导的2019级临床本科学生创造了学校考研录取率的历史最好成绩。

  三十多年来,陈晓敏用爱与责任守护着一代代学生的成长。在教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她依然坚守着那句“有问题,随时找我”的承诺,继续用行动诠释着“立德树人”的初心与使命。

  (四)李凡:从乡村振兴一线到学生工作一线 用实干谱写育人新篇

  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学工办主任、团委书记李凡,是一位有着双重身份的优秀教师。2023年4月,他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主动请缨前往融安县泗顶镇三坡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将教育者的情怀洒向田间地头,两年后又带着宝贵的基层经验回归校园,继续投身学生工作一线。

  驻村期间,李凡以党建为引领,着力优化村党组织结构,发展年轻党员,激发组织活力。他深入农户,精准施策,通过联系后盾单位集中采购农产品、组织医疗志愿服务等方式,切实帮助村民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他发挥艺术特长,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组织诗词创作、书法活动,出版《诗联里村》书册,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在他和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三坡村村容村貌显著改善,脱贫人口年收入大幅增长,荣获柳州市“红旗村”称号。

  这段宝贵的乡村振兴经历,也成为李凡回归学生工作岗位后的宝贵财富。他将基层治理中“民事民议、民事民办”的理念融入学生管理,倡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激发学生参与校园治理的主动性。他注重党建引领团建,将驻村期间发展党员、培养后备人才的经验用于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他还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实干精神带到学工办,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用心用情帮助学生解决学业、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困难。

  从乡村振兴的“泥腿子”书记,到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老师,李凡始终坚守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他感慨道:“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立德树人,都需要脚踏实地、倾心投入。这段经历让我更懂得如何倾听学生心声,如何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成长。”李凡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深入基层的实践是最好的老师,而他将把这堂“大课”的收获,继续反哺于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

  (五)王颖颖:传承医学薪火 青年教师的双重使命

  “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医者仁心的塑造者,医学事业的领路人。”在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医师、青年教师王颖颖这样定义自己的角色。2021年从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毕业后,她选择投身医学教育与临床一线,短短三年间,已快速成长为一名兼具科研创新与教学热忱的优秀青年师资。

  作为一名临床教师,王颖颖深知“医”与“教”的双重责任。在课堂上,她致力于将复杂的医学知识变得生动可感,积极探索教学创新。她主持校级教改项目《赋能碎片化学习:基于知识图谱理念的内科学微课资源开发》,尝试将前沿教育理念融入传统医学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临床思维能力。她的努力也获得认可,2024年至2025年间,她连续荣获校级教育教学数字化大赛二等奖、青教赛医科组二等奖等多个教学奖项。

  在临床带教中,她重视“医者仁心”的言传身教。她常对学生说:“我们面对的是生命,医学容不得半点马虎。”她不仅传授问诊、查体、读图等临床技能,更通过真实病例引导学生理解“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学伦理。她积极参与多项科研项目,聚焦心血管疾病诊疗优化,已发表多篇SCI及核心期刊论文,并将科研进展反哺教学,让学生站在知识前沿。

  作为青年教师,王颖颖始终怀抱谦逊与进取之心。“身边有许多德高望重的前辈,他们的严谨治学、无私奉献时刻激励着我。”她积极参与PBL、情景模拟等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与创新能力。她认为,教学是“双向奔赴”的过程——“学生求知的渴望激发我们教学的激情,课堂上的思维碰撞也让教学变得更丰富”。

  从北大博士到临床教师,王颖颖始终坚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她表示,将以前辈为师、以学生为友,接过医学教育的接力棒,以饱满热情和扎实行动,为培养更多卓越医学人才贡献青春力量。(宣传科 辜丽娜)


上一条:躬耕教坛 弘扬教育家精神——我院举行庆祝第四十一个教师节慰问活动暨教师座谈会

下一条:捷报频传!广西科技大学及其第一附属医院在中国康复医学会首届科普大赛中斩获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