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应对微生物耐药带来的挑战,提高社会公众对耐药的认识水平,遏制微生物耐药发展与蔓延,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决定在11月18—24日组织开展“2021年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活动。以“扩大认知,遏制耐药”为主题,通过广泛宣传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知识,提高社会公众和医务人员对耐药危机的认识。
11月22日上午,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急诊第一党支部、行政第二党支部在门诊楼前联合开展“2021年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宣传义诊活动,广泛宣传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知识,特别是在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如何正确使用抗病毒药物、抗菌药物等;提高社会公众和医务人员对耐药危机的认识,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的良好氛围。
我院高度重视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合理用药相关制度规定,规范采购供应抗微生物药物,深入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加强临床用药质量监管和绩效考核,促进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提高临床诊疗用药水平和疗效。
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医院紧紧围绕宣传主题,妥善组织开展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宣教、科普等活动,通过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知识讲座、微信公众号推文、LED屏幕展示宣传、张贴海报标语、发放科普手册等方式,切实提高宣传活动群众参与度、社会覆盖面、提高宣教传播效果。


义诊现场


发放宣传资料
抗微生物药物概念
抗微生物药物(antimicrobial drugs)是指能抑制或杀灭致病微生物,从而使其生长、繁殖受阻碍的药物,包括临床广泛应用的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合成抗菌药、抗结核病药、抗麻风病药、抗真菌药等)和抗病毒药物、消毒防腐药等。
2020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召开会议,决定将“抗菌药物”名称改为“抗微生物药物”,将每年11月的第三周定为“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

什么是微生物耐药性?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又称抗药性,系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耐药性根据其发生原因可分为获得耐药性和天然耐药性。自然界中的病原体,如细菌的某一株也可存在天然耐药性。当长期应用抗微生物药物时,占多数的敏感菌株不断被杀灭,耐药菌株就大量繁殖,代替敏感菌株,而使细菌对该种药物的耐药率不断升高。目前认为后一种方式是产生耐药菌的主要原因。为了保持抗微生物药物的有效性,应重视其合理使用。

改善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是遏制耐药性行动的关键
干预概要:病人和公众、医生和药剂师
(1) 病人和公众:重点在于教育病人和公众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①普通感冒用不用抗细菌药物?普通感冒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的,鼻病毒是引起普通感冒最常见的病原体,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抗细菌药物对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来说是无效的,它既不能改变普通感冒的病情,也无法有效的预防感冒后发生的细菌并发症。只有当症状持续加重、高热不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增高、C反应蛋白等感染性指标升高或并发明确的细菌感染时才需使用抗菌药物。②普通感冒用不用抗病毒药物?目前无专门针对普通感冒的特异性病毒药物,普通感冒无需使用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过度使用抗病毒药物有明显增加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
(2)医生和药剂师:①教育所有医生和药剂师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使其了解控制耐药性的重要性;②加强所有医务人员对常见感染的正确诊断和处理;③通过监督和支持临床实践(尤其是诊断和治疗方案),改善抗微生物使用;④鼓励制定和使用各种指南和治疗规范,促进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
(图文来源/药学部 伦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