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阿姨近几年来偶有大便带血,非常担心,遂来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就诊,医生建议行肠镜检查。检查见其肠道内有一大小约2.5x1.5cm息肉样肿物生长(如下图所示),初步病理活检提示绒毛管状腺瘤,因肿物较大,不除外有早期癌变可能,有内镜下治疗的指征。患者入住消化科进行内镜下手术治疗。消化科在麻醉科的配合下顺利完成了内镜下结肠黏膜剥离术(ESD),完整将这颗“定时炸弹”摘除。患者术后第二天就可以进食流质饮食,术后病理提示为绒毛管状腺瘤,局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小灶原位癌,切缘无癌浸润。术后没多久就康复出院。刘阿姨是不幸中的万幸,发现得较及时,通过内镜下切除肿物就达到了治愈早期结直肠癌的目的,且不需要追加外科手术和化疗。今后只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定期复查肠镜即可。
我国普遍将结直肠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的癌定义为早期结直肠癌,其中局限于黏膜层的为黏膜内癌,浸润至黏膜下层但未侵犯固有肌层者为黏膜下癌。研究发现,95%的结直肠癌是由腺瘤性息肉一步步演变而来的,这个过程需要5-10年时间,在此期间及时进行肠镜检查,能够早期发现并切除它从而有效避免恶变风险。我国近年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呈年轻化趋势,且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因早期缺乏一定的特异症状与体征,当患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就诊时,往往已是中晚期,从而错失治疗的最佳时机。如果能够早发现、早治疗,消化道肿瘤甚至有可能被完全治愈,所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成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的唯一途径。
推荐筛查起止年龄:建议40岁起接受结直肠癌风险评估,对于评估结果为高风险人群建议在40岁起接受结直肠癌筛查;对于评估为一般风险人群建议在50岁起接受结直肠癌筛查。如1个及以上一级亲属罹患结直肠癌,推荐接受结直肠癌筛查的起始年龄为40岁或比一级亲属中最年轻患者提前10岁。
一般风险人群,是指不具有以下风险因素者,可被定义为“一般风险人群”:
① 一级亲属具有结直肠癌病史(包括非遗传 性结直肠癌家族史和遗传性结直肠癌家族史) ;
② 本人有结直肠癌病史;
③ 本人有肠道腺瘤病史;
④ 本人患有8~10年长期不愈的炎症性肠病;
⑤ 本人粪便潜血试验阳性。
40岁以上,且有以下任意一表现者为高风险:
① 一级亲属具有结直肠癌病史(包括非遗传性结直肠癌家族史和遗传性结直肠癌家族史);
② 本人有癌症史或肠道腺瘤、息肉史;
③ 粪便潜血试验阳性;
④ 同时具有以下2项及2项以上症状表现者(慢性便秘、慢性腹泻、黏液血便、不良生活事件史、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道疾病史或胆囊切除史)。早期结直肠癌的表现有哪些?
1.出现明显的食欲减退症状。在发病早期,消化道肿瘤也许并没有明显的症状,患者首先可能只是出现食欲下降,自认为只是普通消化道疾病,从而耽误了治疗。所以一旦出现明显的食欲减退症状,患者和医生都要格外的重视。
2.不规则腹痛。由于消化道肿瘤的慢生长,患者可能会出现不规律的腹痛症状,表现出腹胀、腹部不适等。
3.排便改变。有些患者早期表现为排便习惯(腹泻,便秘)、粪便性状(便血,脓液,粘液,变细)等的改变。
早期结直肠癌的筛查方式有哪些?
1.内镜检查:是发现早期结直肠癌的有效方式,可以在内镜直视下对病灶进行活检或放大观察以便明确病灶性质,甚至可以对于一些癌前病变进行内镜下治疗,例如通过镜下切除腺瘤样息肉预防结直肠癌。
2.肛门指检:能够发现70%~80%的直肠癌,但是对于中高位的直肠癌或结肠癌,因手指不能触及,还需要进一步检查,如结肠镜。
3.大便潜血试验:由于价格便宜、检测方法便捷,是早癌筛查中常用方法,但是假阳性率高,仍需要肠镜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4.肿瘤标志物:临床上经常借助血液中一些肿瘤标志物进行辅助判断,例如:CEA、CA199、CA125、CA724等,但是肿瘤标志物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肿瘤。
5.影像学检查:如CT可以发现一些肠道肿瘤,但是它对一些病变不是很敏感。
如果确诊或疑诊为结直肠早癌,建议立即进行规范评估及内镜下治疗。目前,经过规范化评估后具有内镜下切除指征的结直肠早癌,可以通过内镜下微创治疗切除病变(如EMR、ESD等),从而达到治愈性切除的目的。这类技术使患者免于创伤性大的外科手术,同时具有恢复快,花费少,预后好等诸多优势,成为消化道早癌首选治疗方法。(图文来源/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