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高能!院内首例机器人DBS手术顺利完成

作者:宣传科 发布时间:2023-11-25浏览:

  11月11日,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完成院内首台机器人导航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手术)治疗帕金森病。该台手术由神经外科李松年主任带领团队进行,医务部副部长、神经外科副主任(兼)谢正德副主任医师主刀,人机联动,高精准将深部脑电极植入患者脑深部核团,明显缓解患者肌张力增高及运动障碍,极大提升了该位高龄患者的生活质量。

  该例手术患者为71岁的陈大爷,5年前发现右上肢远端出现震颤,症状多在静止时明显,2018年,陈大爷到广西科大一附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诊断为帕金森病,当时经治疗好转后出院。但在1年前,陈大爷的症状开始逐渐加重,出现运动障碍,他又来到了广西科大一附院。经过神经内外科联合多学科诊治,充分的术前评估,决定给陈大爷进行DBS手术。

  在陈大爷的手术中,神经外科手术团队首次采用了机器人导航技术。术前,医生在陈大爷的额顶部安置了5枚颅骨螺钉标记,手术开始后,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取双侧STN作为目标靶点。经过将患者脑部CT及磁共振原始数据录入华科精准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取得了患者脑部病变部位的精准坐标。

  随后,机器人的机械臂便工作起来,只见它靠近患者脑部确定精确的定位穿刺点及切口,医生再根据标记切开皮肤、颅骨及硬脑膜后,然后通过机器人机械臂导航引导下,用探针穿刺丘脑底核,连接电生理监测机确认导致陈大爷出现帕金森症状的“元凶”,医生于是在此置入了电极。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恢复良好。

  据介绍,机器人导航 DBS 的主要好处之一是它有可能提高电极放置的准确性及操作的便捷性。传统的 DBS 使用基于框架的立体定向仪来指导电极的放置。基于框架的立体定向涉及将框架连接到患者的头部,用作参考框架以指导电极的放置。术前安装框架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及恐惧感,安装头架要求不能发生明显偏移,手术中操作繁琐,出现大脑偏移无法精确校准。

  但机器人导航技术联合 DBS 通过使用,在电极放置方面提供高精度和精确度的机器人系统克服了这些限制。机器人使用术前安置颅骨螺钉操作简单,不需要精确位置,大大减少了安装时间,极大的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及恐惧感,提高患者就医舒适感;还可以补偿手术过程中的大脑移位,并向外科医生提供实时反馈,从而调整电极放置。此外,机器人可以通过启用需要较小切口并降低并发症风险的微创技术来降低手术的侵入性。(宣传科 辜丽娜文图)

  相关链接:

  脑深部刺激术(DBS)是治疗各种神经和精神疾病的有效方法,包括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和强迫症、慢性意识障碍DOC)。DBS 涉及将电极植入大脑的特定区域,这些区域连接到脉冲发生器,该脉冲发生器传送电脉冲以调节神经活动。尽管它有效,但 DBS 是一个复杂且技术要求高的过程,需要精确定位感兴趣的大脑区域。机器人技术的最新进展导致了机器人辅助 DBS 的发展,它有可能提高该过程的准确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上一条:呼吸内科首席专家给您支招——如何预防秋冬季高发呼吸道疾病?

下一条:情系基层,爱驰急救——我院成功举办2023年广西基层医疗机构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能力提高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