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芳一华一年华,又是一年五月天。在这多姿多彩的五月,第112个国际护士节如期而至。在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无数勤奋敬业、甘于奉献的护理人秉承南丁格尔精神,用自己的汗水、热情和芳华坚守使命和责任,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白衣天使”新时代赞歌!在平凡的护理工作岗位上,以精湛的护理技术和优质的护理服务赢得了患者的信赖,用真诚的关怀和可亲的笑容为病患带来温暖和希望。2023年,本院有9位护士获得“柳州市优秀护士”称号,让我们一起看看她们的正能量事迹。
尽自己的努力创造更多的生命奇迹

吴兰 重症医学科 主管护师
吴兰从事护理临床工作及临床教学工作已有15年,作为一名重症医学科的专科护士,她尽自己的努力,创造更多的生命奇迹。
疫情期间,吴兰积极参与各种疫情防控工作。2022年7月18日,她奔赴北海支援,所在隔离酒店共接收隔离人员206名,解除隔离人员204名,获得北海市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抗“疫”荣誉证书及本院颁发的抗疫先进个人的荣誉证书。
疫情全面放开后新冠感染者陡增,重症医学科迎来新的挑战:床位使用率达到了360%,基本全是生命垂危的重症患者。科室所有人员24小时待命,开足马力进行救治。护士们除了配合医生治疗疾病,还需要对患者24小时监护,吃喝拉撒也都要管理好。吴兰高烧39.3℃,吃完药体温退至38.1℃她立刻复工上岗,尽自己的努力,创造更多的生命奇迹。
某天小夜班,一位因感染新冠病毒而引起昏迷并心肺功能衰竭的老人刚送进来,不到十分钟另一位因新冠病毒而引起“白肺”的老人又被送进来,医护人员穿梭在两位老人床位间紧张而有序地进行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术及床旁连续肾脏替代治疗等抢救。晚上十点多吴兰的家人给她打电话:“小女儿发烧到39.2℃,抽搐了两次怎么办?”作为小组长的她只有一个念头:这里的抢救需要我!简单交待家人马几句后又立马投入到工作中,此时仅有五岁的大女儿只能独自在家!下班已是半夜四点,她又转战儿科陪护高热惊厥的小女儿。
在工作之余,她始终坚持努力学习。2013年在柳州市“导师带徒”评选活动中荣获“优秀徒弟”称号;她负责的课题《康复新液联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在治疗输液性静脉炎的应用研究》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立项批准。
“男”丁格尔的英雄梦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薛陈佳 手术室 护士
白衣天使不一定都是长发飘飘的小仙女,也有一群血气方刚的“男”丁格尔,薛陈佳就是其中那个。2019年7月从桂林医学院毕业后就到我院手术室工作。4年间,他勤学苦练,从一个稚嫩的新手成长为老练的护士。护理技术娴熟,熟练掌握手术室护理操作常规,配合医生开展各类手术。薛陈佳说,“很多男生都有英雄梦,我的英雄梦就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手术室里的工作节奏一般人是吃不消的,只要有手术,哪里有什么吃饭、睡觉时间,连上厕所都是奢侈。薛陈佳身材比较高大,手术室里的重体力活都被他包了,重几十斤比人还高的氧气瓶他一个人就可以搞定。他跟其他男生一样,天生对电子产品比较感兴趣,手术室里各种精密仪器非常让他痴迷。他说:“腔镜微创手术用的奥林巴斯、颅脑和耳鼻喉手术用的史托斯、碎石用的钬激光等,他上手就比较快,平时喜欢研究仪器原理,如果仪器简单的故障和损坏,我都可以上手尝试修理一下。”他的这个小技能,在仪器设备众多的手术室非常受欢迎,大家都夸他钢中有柔,粗中有细。
2022年春节之际,薛陈佳主动请缨,奔赴靖西支援。2022年4月又前往支援上海方舱医院,“我有经验,我先上”。4月18日从柳州站出发,傍晚到达上海,坐在大巴车上看到以往繁华的大上海仿佛被按下了一个暂停键,他瞬间感觉身上的任务变重了!经过40多天的努力,广西援沪医疗队圆满完成本次救治任务,医疗队零感染。
专科护士彰显护理专业价值

张桂娇 消化内科 主管护师
张桂娇在我院从事护理工作已经有18年,作为消化内科最资深的护士,平日里,她在承担起精心护理病患的高强度工作的同时,她还积极传帮带,让新入职的护理姐妹,能够更快更好的融入护理实践中去,共同成长,努力掌握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真本领。
张桂娇工作积极主动、任劳任怨,因为家住在医院旁边,很多年轻护士值夜班遇到突发事情都喜欢打电话向她求助,不管是多晚多累,只要接到电话她换个衣服五分钟就到科室。今年年前的一个半夜,科室内因消化道大出血的一位老人家突发呕血,呕血量超过1000毫升,危机生命。当时病区满员,面对紧急情况年轻护士又有点措手不及,打通了已有几个月身孕刚下班回家的张桂娇电话,她又二话不说立刻赶来,静脉输液、抽血、配血、输血、准备内镜治疗……一系列稳妥的操作让病人转危为安。
2022年8月,张桂娇去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参加了第一届消化内科专科护士培训,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消化内科的专科护士。她将学习到的先进技术毫无保留地教授给科室其他护士。像经常遇到的腹腔穿刺患者容易因压力过大导致渗液的情况,只需要输入一支专业用药便可大大缓解;区别于腹腔穿刺原本传统的塑形固定,采用了更先进材料的塑性固定,更有利于患者恢复,更加彰显护理价值。她就呼吸内科的专业护理,参与多项科研课题研究,2022年主持申请护理科研课题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