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女儿今早输完血后发烧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一天,输血科值班人员正忙着工作,一位阿姨走进来有些焦虑地问。
其实,在实施输血治疗前医生已经告知患者和家属,输血可能会发生的不良反应,而这位阿姨所说的情况,可能就是患者输血后发生了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由于人类血液成分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即使采用最高标准进行献血者的筛选、血液的采集、检测、储存以及输注,仍然存在输血传播疾病和其他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临床输血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即利大于弊时才会实施输血治疗。
目前,最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是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是指患者在输血期间或输血后15min~2h内,体温升高1℃以上,并以发热、畏寒伴或不伴有寒颤为主要临床表现,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发热的一类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约0.5%~1.0%,约占输血不良反应的52.1%,多见于反复输血的患者或多次怀孕的妇女,一般在数小时内恢复,偶尔反应会很严重。

那引起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原因有哪些呢?1、致热原:指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包括细菌及其毒素、药物中的杂质、采血或输血器上残留的变性蛋白等。随着一次性采血、输血器材的广泛应用,灭菌条件的改善以及热原检测水平的提高,致热原引起的发热已极少见。2、免疫性抗体:66%~88%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由免疫性抗体引起,由于多次接受输血或妊娠,体内血中已产生白细胞与血小板抗体,再次接受输血后,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激活补体,引起白细胞、血小板溶解而释放热原,导致发热反应。3、血液保存中产生的细胞因子:在血液储存过程中白细胞、血小板会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会引起机体发生发热反应、4、原发病:患者本身具有某些疾病,可能因为输血后血液循环改善,导致病灶毒素扩散而发生发热反应。
怎么预防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呢?1、严格无菌操作,去除致热原。2、反复发生输血发热反应的患者,最好输去白细胞的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3、进行白细胞交叉配合试验,有HLA抗体的患者,可用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或HLA配型来筛选供血者,以寻找相配合的血液。
文字来源/输血科 李倩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