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患者突然发病、晕倒→18:0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开始抢救→18:10首份心电图确诊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8:15 予急性心梗“一包药”磨碎服用、肝素静脉注射→18:20启动导管室→18:27导管室激活→18:35 患者到达导管室急诊手术→18:53导丝通过→19:08 手术完成,患者转危为安。

张施明副院长(左一)与医护人员在疫苗接种点急救室内查看患者
上面这组紧凑的时间轴,是一名患者在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大型新冠病毒疫苗临时接种点突发急性心梗的抢救过程,从首次医疗接触到导丝通过发病的冠状动脉,仅耗时52分钟,不到国际标准120分钟的一半!
8月6日下午18时,市民李先生正在我院疫苗接种点外等待接种疫苗,然而还没轮到他打疫苗时,意外却突然发生了。“医生,快来!有人晕倒了!”疫苗接种点外等候人群中突然传来了呼救声,正在忙碌的韦焕梅护士长马上跑过去,看见一名中年男子倒在地上,大汗淋漓,立刻和保安一起把他抬进疫苗接诊点抢救室。
疫苗接种点抢救室值守的覃向华副主任护师、吴宝华主治医生发现患者神志淡漠、大汗淋漓,查体发现脉搏微弱,血压77/43mmhg,心率43次/分,情况十分危急。立即心电监测、建立静脉通道、静脉推注阿托品。急诊科副主任陈新带领着急救团队也闻讯赶到现场参加抢救。
此时我院心内科首席专家、副院长张施明正好在疫苗接种点检查工作,他立即到达抢救室。询问患者病情并给患者进行查体。“有可能是急性心梗!”抢救过无数急性心梗患者的张施明副院长对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果不其然,2分钟后首次心电图确诊急性下壁、后壁、右室心肌梗死,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在张施明副院长的指导下,抢救紧张有序的展开:多巴胺升压、异丙肾上腺素提高心室率、急性心梗“一包药”口服、肝素静脉注射……及时的发现、正确的判断、有效的措施,距李先生晕倒5分钟后,经过抢救,他恢复了意识,血压逐渐稳定。但是,李先生并未完全脱离危险。
李先生发病原因是心脏的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或严重狭窄),导致的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合并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病情极其凶险,随时会猝死,需要紧急手术开通急性闭塞(或严重狭窄)的冠状动脉。理解病情后,患者和家属非常配合,立刻在手术单上签字。

心电图提示患者为急性下壁、右室、后壁心肌梗死

副院长张施明(中)与手术团队在为李先生进行手术
18:20“一键启动导管室”!18:35李先生到达导管室开始手术。“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李先生右冠状动脉近端99%的严重狭窄,需要立即植入支架!”在介绍救治方案并征得家属的同意后,副院长张施明带领胸痛中心手术团队对患者进行支架植入手术,18:53导丝通过,19:08 在距离李先生发病68分钟后,手术顺利完成,李先生转危为安。


李先生的术前术后对比,可见右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处已再通,冠状动脉粗壮可见
患者脱离危险,家属悬着的心也随之落地。这不仅体现了我院疫苗接种点的应急预案准备充分、处置能力强,同时更是我院发挥党员先锋示范作用的一次集中体现。在这次抢救过程中,主要进行指导的张施明副院长在今年7月刚刚荣获广西科技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同时我院疫苗接种点从建设伊始,便按国家相关文件及上级相关部门要求,高标准、高质量配备设施、设备和医护人员,尤其是设立党员示范岗,让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涌现了一批如周华、梁文雪等广西科技大学优秀党员。目前,我院疫苗接种点已经完成近14万剂次疫苗接种,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成绩来之不易,这便是广大党员职工默默付出的最好见证。
此次对李先生的成功抢救,体现了我院胸痛中心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等高危胸痛患者的高质量、反应迅速、实力强劲,也是我院胸痛中心常态化运作的一个缩影。2017年,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成立以来,我院胸痛中心一直精益求精、持续努力,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0余例,急诊手术700余例,救治成功率达98%以上。2021年上半年DtoW时间(患者到达我院大门至导丝通过时间)平均45分钟(国际标准为90分钟),成绩来之不易,这是胸痛中心团队通力合作、坚持付出的结果。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将一如既往的用严要求、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为把人民服务的医疗卫生事业推向更新的高度而持续奋斗。(图文/李博超 陈新 辜丽娜 编辑/辜丽娜 审核/庞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