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岁的市民唐女士不幸患上“急性脊髓炎 神经源性膀胱”,经外院治疗后仍遗留双下肢无力麻木、小便障碍,需留置尿管导尿,因长期留置尿管,导致反复尿道感染,为此她非常焦虑。家属了解到我院康复医学科对神经源性膀胱的管理很有经验,便慕名而来。
1、入院时予膀胱容量及压力测定、残余尿量测定(如下图):


2、膀胱容量及压力测定结果:患者膀胱的顺应性良好,膀胱类型为无张力性膀胱,适合间歇导尿。
3、制定护理计划:包括饮水计划、排尿日志、安全腹压下排尿动作训练、间歇导尿计划等。

饮水计划制定及排尿日志记录
经过半个多月的治疗,指导唐女士养成了定时排尿的习惯,掌握了诱导排尿及安全腹压下排尿的方法,拔除了尿管,可自排尿50ml。一个月左右,唐女士能自排尿300-500ml,疗效显著,唐女士及家人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患者拔除尿管后使用助行器行走
科普小知识
一、什么是神经源性膀胱?
神经源性膀胱是指由于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的膀胱功能障碍。正常情况下,膀胱的充盈和排空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协调控制,但当神经系统受到损害时,膀胱的储存和排尿功能会出现异常,导致一系列泌尿系统问题。通俗的说,是由于负责控制膀胱的神经出现问题,从而引起一系列排尿功能障碍。
二、排空膀胱的重要性。
如果膀胱内长期积有大量的残存尿液,会导致泌尿系感染,更重要的是,膀胱压力过高会引起尿液反流,进而引发肾积水,肾功能衰竭。
三、长期留置导尿管的危害。
在某些情况下短期留置尿管是安全的,比如术后恢复或急性尿潴留时。但尿管留置时间过长,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例如:①反复尿路②膀胱结石③血尿④肿瘤风险增加等。因此,间歇导尿被国际尿控协会推荐为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首选方法,也是协助膀胱排空的“金标准”。

四、何为间歇导尿术?
间歇导尿术是模仿人的生理功能使膀胱间歇性充盈与排空,有利于保持膀胱容量和恢复膀胱的收缩功能。这种规律的操作方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在排尿期间降低膀胱内压力,显著减少残余尿量,从根源上控制甚至消除泌尿系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同时,它还能缓解排尿障碍给患者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更好地回归正常生活。
五、间歇导尿术的适应症和必要条件。
适应症:
1.神经源性膀胱患者;
2.术后或外伤患者;
3.慢性尿潴留患者;
4.先天性或发育异常患者;
5.其他原因导致的排尿功能障碍。
必要条件:
1.有足够的膀胱容量:300-500ml;
2.低压储尿:憋尿肌压低于40cmH20(安全容量膀胱);
3.足够的尿道阻力:防止漏尿,达到节制。
六、间歇导尿术过程中需要的注意事项。

1.选择适当粗细的导尿管;
2.尽可能无菌操作;
3.充分润滑尿管;
4.轻柔操作;
5.完全引流尿液后,缓慢拔除尿管;
6.适当控制饮水量,制定饮水计划,使每日导尿量在2000ml左右;
7.每日导尿次数4-6次,每次导尿量控制在400ml左右,根据病人情况个性化导尿;
8.鼓励患者积极参与自我护理,增强信心;
9.患者每年至少随访一次,以了解排尿情况。
如果您有康复方面疑惑,欢迎来我院康复医学科咨询,我们有专业的团队为您解惑!康复医学科护士站电话 :2699110 医生办公室 :2699111
图片来源:康复医学科
文字来源:谭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