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奶奶,您这白内障得赶紧治,拖到后面手术难度都要增加!""小宇,写作业头别趴这么低,眼睛都快长到本子上了!"6月6日全国爱眼日这天,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用一场"不走寻常路"的护眼行动,给咱老百姓的眼健康上了堂"实在课"。
门诊里的"诊疗课"——30双眼睛,30个"及时信号"

早上8点,我院眼科门诊刚开门,候诊区就坐满了人。有攥着孙子的检查单直叹气的奶奶,有揉着发红眼睛的程序员小伙,还有扒着门框问"大夫,我家孩子总眨眼是不是近视了?"的年轻妈妈。
原来,为了这次爱眼日,眼科专门开了"绿色通道":8小时连轴转,给30位市民做全面的眼睛检查——从电脑验光看度数准不准,到裂隙灯查角膜有没有损伤,再到眼底筛查看有没有糖尿病引起的眼底病变……
最让人揪心的是65岁的张大爷。他之前总觉得"年纪大了看不清正常",拖了大半年才来。"您这是白内障从初期拖到成熟期了,再晚点手术风险更高!"医生一边给他测眼压一边直摇头。张大爷搓着手直后悔:"早知道这么简单就能查出来,说啥也得早点来啊!"
其实,咱很多人的眼睛问题都是"拖"出来的——眼干以为是上火,眼胀觉得是没睡好,视力下降总觉得"配副眼镜就行"。但眼科医生提醒:"眼睛是精密仪器,有点小毛病就得早查早治,别等'小问题'变成'大麻烦'!"
社区里的"唠嗑课"——医生蹲在石凳边,给咱把眼病"说透了"

上午10点,友谊社区的活动室坐得满满当当,我院眼科的罗秋红医生搬了把椅子坐在石凳边,像拉家常似的跟大家说:"咱们中老年人最容易得的三种眼病,第一个就是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
台下坐的大爷大妈们坐直了身子——"糖尿病不是血糖高吗?咋还跟眼睛扯上关系了?"罗医生举了个例子:"上周门诊有个糖友,说自己眼睛越来越模糊,一查眼底,血管都渗漏了!要不是来得早,差点失明!"
她还给社区医生开了"小灶":"咱们社区大夫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咱老百姓,要是能学会看眼底照片、测眼压,早期发现糖尿病眼病、青光眼的苗头,就能赶紧让患者转诊,不耽误治疗!"
课后,社区医院的护士拉着罗医生的手说:"以前总觉得眼病得去大医院看,现在才知道,好多问题咱们社区大夫就能帮着盯住!"
小区里的"实战课"——学生当"医生",居民当"学生"

6月7日,中天城社区的小广场比平时更热闹。我院义诊活动上摆着视力表,还有一堆"稀奇古怪"的家伙什儿——五颜六色图画卡片、动手DIY礼物,吸引小朋友都凑过来看。
"奶奶,您把下巴放这儿,眼睛看正前方……"24岁的医学生小彭举着手携式眼底镜,有点紧张又有点认真。旁边坐着的眼科阳洁副主任医师一边看一边教:"你看,这位阿姨的眼角膜有点水肿,可能和最近熬夜有关,回去少看手机,滴点人工泪液试试。"
我们特意安排了"教学实践"——让医学生在专家指导下直接给居民做基础检查,从测视力到查眼底,从记录数据到给出初步建议。"以前只在课本上学怎么用手携式眼底镜,今天第一次给真人检查,手都有点抖!"小彭说,"但阿姨夸我'闺女手法真轻',突然就觉得学的知识有用啦!"
最受欢迎的是护理团队的"护眼小课堂"。他们搬来五颜六色图画卡片,举着卡通图问:"小朋友们,猜猜看,咱们看东西时,眼睛是怎么辨别颜色的?"孩子们抢着举手回答,家长们也凑过来听——原来色盲、弱视不是"戴眼镜的事儿",是眼球变形了;原来眼药水不能随便滴,得听医生的!
护眼不是"一阵风",是"日常课"
护眼不是"今天查个视力就行",而是要"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优质医疗也不是"大医院自己藏着",而是要"沉到社区、送到家门口"。正如眼科负责人韦佳勇说的:"咱们是教学医院,既要给病人看病,也要教学生看病,更要教老百姓护眼。以后这样的活动,我们会经常搞——您要是眼睛有啥不舒服,别硬扛,来找我们!"
如果您总觉得眼干、眼胀、看东西模糊,或者家里有老人说"眼前有黑影飘",不妨记好这个电话—0772-2699063、3610299,护眼热线随时为您开通!(图文来源/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