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龙城,沉浸在淡雅的桂香中,有这样一群人,从城市到乡村,从院前到院内,每天都在与死神抢时间,不舍昼夜。我们随手记下四段惊心动魄的救治,彰显着他们“生命至上”的责任与担当。这就是获得患者家属“天壤之别”赞誉的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团队。
一、天壤之别!从“濒死状态”回到花样年华的真切感受

(急诊医护人员为患者气管插管)
“这个才26岁的妹仔,生命之花差点就凋零了!”韦建革主任在23日的朋友圈感叹。9月22日下午2点多,26岁的桂林妹仔小杨因为呼吸困难三天被表嫂用电驴托进医院门诊大厅,发现门诊正值午休无人,表嫂急忙跑到急诊求助。实习生小莫立刻推轮椅将患者接到急诊,分诊护士潘敏秋看见患者已经呼吸急促、意识不清,马上送进抢救室,一测血氧饱和度已不足60%,心率大于140次/分钟,呼吸[频率高达]40余次,患者极度烦燥,呈濒死状态。“建立静脉通路!面罩吸氧!动静脉采血!”、“启动无创呼吸机人工呼吸”。檀成主治医师下达抢救指令,护士韦秀慧、毛力红、罗静华、梁婵、覃洁等几人同步行动,血氧很快上升,但是患者咳出粉红色泡沫痰,并拒绝无创呼吸机,血氧再度下降。刘婷婷医师见状,温柔又坚定地劝解道:“小姑娘,你的指脉氧在往下掉,我们按照你的意愿试了面罩和无创通气,效果不好。急需镇静药让你的呼吸慢下来,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才能救你的命,已经等不到你父母从桂林赶过来替你拿主意了!你和你的表嫂同意,我们马上抢救!”小姑娘感觉气喘不上来马上要死了,点头同意。不一会急救首席专家韦建革主任闻讯赶来指挥抢救。“使用镇静剂!气管插管!调节呼吸机参数”。随着医护之间这一声声的指令与应答,10分钟后患者各种生命征终于平稳下来。医护人员随后带呼吸机送患者完成CT检查后,安全转送至ICU进一步救治。目前,女孩已经脱离生命危险。日前,患者父母从桂林赶来,看到从死亡线上被拉回的女儿,哽咽着重复道:“天壤之别!陪女去过南京、长沙的大医院,最佩服你们急救团队的医德和医术,与他们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患者家属及本人对急救团队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患者本人及朋友圈对急救团队的高度赞扬)
二、移动ICU之一:长途转运救护车上与死神的搏弈
9月18日上午,有患者家属打来求救电话,请求急诊派车到来宾市某二甲医院转诊一位危重患者,该患者诊断急性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变。4天前因胸闷、气促在该院就诊,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经心肺复苏成功。但该院没有条件实施心脏手术,一直靠呼吸机维持。蒋阿妹主治医师以及李诗雨护师短暂准备后即携带呼吸机出发。抵达该院ICU后评估患者病情仍极危重,转运途中猝死风险非常高!但患者家属迫切要求转我院,蒋阿妹充分评估并考虑患方要求后,决定她们冒险一搏。刚将患者转上救护车接上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显示心率骤降至30次/分,蒋阿妹顺手一摸“颈动脉搏动消失,心跳骤停了!”。“立即心肺复苏!静注肾上腺素1mg!”。通过持续胸外按压及用药,3分钟患者恢复自主心率,紧接着又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在陈新主任远程指挥下,蒋阿妹她们均一一化险为夷。1小时后患者安全抵达急诊科,为患者后续治疗赢得关键时间。经过ICU的进一步救治,心胸外科于9月28日为他完成了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置换手术。
三、移动ICU之二:跨越城乡的生命护航
9月25日21时,急诊科接到忻城县某卫生院的紧急电话:“59岁的潘某咳嗽、呼吸困难1天入院,血氧血压极低,请求支持”。韦建革主任当即电话指导对方抗休克、呼吸支持;同时,潘运竹医师、陆超婷护师带好气管插管物品、呼吸机,启动急救车出发。一场跨越城乡的急救随即展开。当晚11点左右,我院急救人员到达卫生院,发来的视频显示患者端坐呼吸、烦燥不安,一旦脱离呼吸机,患者血氧饱和度才60%多。“将呼吸机先调试好!快速挤球囊上救护车!果断用镇静剂!”。在韦主任的一路电话跟踪、指挥下,两名年轻医护在这辆“移动ICU”上用无创呼吸机、升压药、镇静剂对患者进行了精准的调控。安全抵达急诊抢救室后,又进行气管插管,直到患者送入ICU。在这场始于60多公里外乡村的生死转运中,急诊人用行动诠释了 “移动ICU”的理念。


四、走!增援!
9月17日傍晚,沙塘杨柳村发生车祸,两名20岁左右的大学生受伤。其中女孩被卡在电动车与卡车车尾之间动弹不了满脸鲜血、没有反应。当晚抖音传出的现场视频显示伤情极其惨烈,路人都认为女孩没救了!外院出诊的120医护完成现场处置后致电我院急诊预警,准备将两人送我院。而当天急诊科人员在医院附近的迎新团建活动也正进行着,大家时刻关注到科室的工作动态。当得知伤员即将全部送到我院后,谭苏妮副护士长当即拍桌而起“走!增援!”。陈新主任、韦秀慧护士长等6人二话不说,立刻骑车向急诊科驰援。在陈新主任的指挥下,两名多发伤的患者的救治有序开展,神经外科李松年、池超超主任也带领神外团队赶到。不到10分钟,大家就完成了检伤、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采血、导尿、心电图等救治工作,经过CT检查。两名患者为严重的颅脑损伤、多发肋骨骨折、严重创伤性休克等,顺利转入神经外科病房。第二天,韦建革主任在广西科技大一附院急救与健康群宣告:“到鬼门关溜了一圈的娃又回来了!”,引来了无数的赞誉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是这支急救队伍日常的工作状态。

(陈新主任带队为伤员进行急救的场景)
九月的急诊科,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这里的九月,因这份日复一日的坚守而格外滚烫,因这份生命至上的担当而充满希望。“天壤之别!”是患者家属对这个团队的最高评价。(文张杏萍、韦建革 图急诊科)

(韦建革主任每天都在打磨急救精英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