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从每一个细节入手,努力改善患者就医环境,提升就医服务质量,让每一位患者都能拥有更好的就医体验。改善就医环境,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每一位患者的关怀。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改善就医服务为起点,开启增强就医体验的新征程,让医疗服务充满温暖与关爱。
管理赋能增效 门诊服务升级
门诊是医院面对患者的第一个窗口,更是一个医院精神面貌的体现。医院为患者提供精准个性化诊疗服务,会让患者更安心、更放心、更舒心。
该院在2023年全面使用实名制预约,门诊患者预约诊疗率持续提升。同时,医院简化了需要多次门诊治疗、护理的就诊流程。门诊患者预约到院后平均等待时间不超过30分钟。另外,该院创新门诊服务模式,在全区率先推出泛血管疾病管理“一站式”门诊,积极开展泛血管疾病管理MDT模式,让患者仅在门诊就可以享受多学科专家的联合诊疗服务,同时,该院四级手术术前多学科讨论(MDT)约达60%。
据了解,该院门诊还设置了“一站式服务中心”,就是门诊将过去的“分散业务”变成“统一业务”办理。中心将原来分散的各类业务例如导诊、就医咨询、费用结算、医保办理、政策咨询、投诉建议受理、便民服务等一系列服务统一整合,医护工作者从被动转主动,大幅简化了患者办事流程,真正做到了患者少跑腿。
医院推出“一次挂号管三天”新举措后,不少老年患者对新举措啧啧称赞。“特别是好不容易挂到专家号,不用担心检查之后第二天复查抢不到号了。”患者挂门诊号就诊时,如因检验、检查当天不能完成诊疗或者不能获取报告,尚未完成诊疗的,可携带报告结果到原挂号科室,由门诊安排复诊,无需再次挂号,享受免缴普通门诊诊查费服务。医院目前也在推进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在保证诊疗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了诊疗效率,避免不必要重复检查。通过这一新举措,也真正让患者从容地完成了看诊、检查、取药、治疗等看病流程,切实保障了患者诊疗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住院让数据多跑路、让患者少跑腿
传统的就医流程中,患者在办理入院时需要跑多个部门排队才可以到病区入住,患者康复出院需要到住院收费处办理结账业务,有时因资料不全等原因还要多次折返。医院优化住院管理后,患者可以实现线上信息填报、押金缴纳、费用预交、费用结算、病历打印等出入院手续“一站式服务”。
针对一些床位紧张的专科,可以按照专业相关性等原则跨学科收治,有效缓解患者候床时间长难题。入院时患者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是否需“先诊疗后付费”,登记医保及身份信息,交身份证或户口本复印件由医院保管备查,签订“先诊疗后付费”住院治疗费用结算协议书,出院结算时缴纳医保或医疗救助补报后的个人负担部分,结算困难的签署延期(分期)还款协议书,确定还款期限。对急危重症患者实行先抢救,先治疗,先检查,后补办手续,诊治更人性化。
这些举措都可以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程序多、等待烦、上下跑、来回跑”难题。经过上述两个举措,该院的门诊、住院次均费用逐年降低,切实减轻患者就医负担。
“互联网+护理”切实提高患者就医体验
今年2月,该院开展了“互联网+护理服务”,为居民提供院内与院外、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护理服务,切实为群众提供老年护理、母婴教育、慢病管理、康复护理、长期照护等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护理服务。
今年已经92岁高龄的梁奶奶曾在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科进行住院治疗,已经卧床多年的她需要长期留置胃管,每个月都要更换胃管成了一家人头疼的难题。自从有了“互联网+护理服务”,她的孙子可以直接在医院公众号下单,护士上门服务。
“上门的护理人员技术娴熟,除了更换胃管外,还对我们进行管道、饮食、皮肤、居家护理等指导。最主要的是我们可以安心的上班,不必费时费力!”对于这一创新服务,梁奶奶的孙子赞不绝口。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延续性护理已成为刚性需求。“互联网+护理服务”结合了互联网技术和护理服务,为患者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护理体验。患者和家属可以通过在线平台随时预约护理服务,无需前往医院或诊所,节省时间和精力。重点满足高龄、失能老人及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需求,精准对接其服务需求,提升了就医体验。
医务社工,人文关怀缓解患病痛苦
从2023年开始,该院与广西科技大学人文艺术与设计学院联合建立医务社工联合培养基地,基地设在肿瘤科。基地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引入广西科大社工专业力量,与临床医疗服务相结合,旨在提高对肿瘤患者患病后进行心理辅助、情绪疏导等服务,为改善就医注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
至今,广西科大的医务社工志愿者,定期到肿瘤科进行服务和帮扶,与肿瘤科的医护人员一起,目前已开展了“浓情端午”患者教育交流会,“以画为媒、传递健康”肿瘤患者关怀等一系列医务社工活动,参与的患者达60多人,大家在活动中交流病情,探讨康复技巧,舒缓了因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至此,该院的改善就医服务行动也从医护业务、就医设备等提升到医院文化建设等更高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