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控制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础,有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促进胰岛功能的恢复。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要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在控制总能量的前提下调整饮食结构,满足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并达到平稳控糖、降低血糖波动、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目的。

(1)能量适宜,控制超重肥胖和预防消瘦。膳食能量是体重管理和血糖控制的核心,当能量的摄入大于能量的消耗,短期可导致血糖升高,长久则会引起超重和肥胖,导致胰岛素抵抗,使血糖更加难以控制。反之,能量的摄入小于能量的消耗,则会导致体重下降甚至消瘦及营养不良的发生。肥胖患者减重后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血糖控制。建议超重肥胖患者按照每个月减少1~2kg的速度,3~6个月减少体重的5%~10%。
(2)主食定量,优选全谷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主食多富含碳水化合物,是影响餐后血糖水平的核心因素,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等因富含膳食纤维、植物化学物,GI较低,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以及钾、镁等矿物质,更耐饥饿,可有效减缓餐后血糖波动,应占主食的1/3以上。
(3)多吃蔬菜,水果适量,种类、颜色要多样。
蔬菜、水果中的抗氧化营养素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糖尿病患者的每日蔬菜摄入量不应低于健康成年人,每日蔬菜摄入量不宜低于500g,深色蔬菜占1/2以上。糖尿病患者可选择GI较低的水果,注意合理安排食用水果的时间,可选择两餐中间或者运动前、后吃水果,每次食用水果的数量不宜过多。
(4)清淡饮食,限制饮酒。糖尿病患者应培养清淡口味,每日烹调油使用量宜控制在25g 以内,少吃动物脂肪,适当控制富含胆固醇的食物,预防血脂异常。食盐用量每日不宜超过5g。同时,注意限制酱油、鸡精、味精、咸菜、咸肉、酱菜等含盐量较高的调味品和食物的使用。酒精会增加口服磺脲类药物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
(5)定时定量,合理分配餐次。一日三餐要尽量定时定量,规律进食,两餐中间相隔时间以4~5h为宜,早、中、晚三餐的能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20%~30%、30%~35%、30%~35%。
(6)调整进餐顺序,养成先吃蔬菜、最后吃主食的习惯。按照蔬菜一肉类一主食的顺序进餐,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短期和长期血糖控制。


(7)定期监测血糖,预防低血糖发生。糖尿病患者应根据需要有目的地进行血糖监测,以帮助了解饮食、运动和药物对血糖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治疗方案。定期体检,防患于未然。
通过以上科普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了解糖尿病及其管理方法。让我们一起科学防控,远离这个“甜蜜杀手”。(文字来源/内分泌科 罗艳鲜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