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全球有超过1000万人正与这种疾病共处。帕金森病并非“老年专属”,它可能悄悄侵袭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甚至有些患者在40岁前就已确诊。很多人对它的认知仍停留在“手抖”上,却不知它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健康挑战。今天,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帕金森中心,希望通过这篇科普文章,带您走近帕金森病,了解如何预防、识别和科学应对。
帕金森病究竟是什么?
我院神经内科副主任蒙莲介绍,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简单来说,是大脑中负责控制运动的神经细胞(多巴胺能神经元)逐渐减少,导致身体“指挥系统”失灵。患者不仅会出现手脚颤抖、动作变慢、肌肉僵硬等运动症状,还可能伴随睡眠障碍、便秘、抑郁、嗅觉减退等非运动问题。
常见误区澄清:
手抖≠帕金森病:约30%的患者早期并无明显震颤,反而以动作迟缓为主要表现。
无法治愈≠无药可救:科学治疗可显著延缓病情,改善生活质量。
老年病≠年轻人免疫:早发型帕金森病(40岁前发病)占5%-10%,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有关。
四个早期信号,别忽视身体的“报警”
帕金森病起病隐匿,早期症状易被误认为“年纪大了”或“太累了”。若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尽早就医筛查:
动作变慢:扣纽扣、系鞋带变得笨拙,走路时手臂摆动减少。
小字症:写字越来越小,字迹拥挤难以辨认。
睡眠异常:夜间睡觉时大喊大叫、拳打脚踢(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
嗅觉失灵:突然闻不到饭菜香或花草味,且持续数月不恢复。
治疗与康复:与疾病共处的“工具箱”
目前帕金森病虽无法根治,但通过“药物+康复+生活方式”的综合管理,患者完全可以维持较好的生活状态。
1. 药物治疗是基础
左旋多巴类药物仍是核心,但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新型缓释剂型能减少“药效波动”(如突然动不了或不受控乱动)。
2. 康复锻炼不可少
步态训练:走路时刻意抬高腿、摆动手臂,用手机节拍器设定节奏防跌倒。
面部操:对着镜子练习鼓腮、皱眉、微笑,预防“面具脸”。
声音训练:每天大声朗读10分钟,对抗逐渐低沉的嗓音。
3. 饮食与作息调整
蛋白质科学摄入:左旋多巴易与蛋白质“打架”,建议服药前1小时和服药后2小时避免高蛋白食物(如牛奶、肉类)。
地中海饮食:多蔬菜水果、全谷物、橄榄油,适量坚果,有助保护神经。
规律排便:每天固定时间如厕,多喝水、吃富含纤维的食物。
患者与家属的实用指南
给患者的建议:
保持乐观:情绪波动可能加重症状,正念冥想、听音乐有助减压。
安全改造家居:浴室铺防滑垫,椅子加装扶手,夜间留小夜灯。
随身携带“应急卡”:写明姓名、病情、紧急联系人及用药信息。
给家属的提醒:
避免过度保护: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让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
关注心理健康:40%患者伴发抑郁,若发现持续情绪低落,及时就医。
照护者也要“充电”:定期请亲友帮忙照看,参加帕友家属互助小组。
社会支持:让关爱不再“颤抖”
帕金森病患者常因动作迟缓、表情僵硬被误解为“高冷”或“痴呆”,其实他们需要的是多一点耐心。
公共场合的支持:呼吁社会公众应对帕金森病人多一分理解和包容,如超市收银员多等10秒,公交司机待患者坐稳再发车等
科技助力生活:建议有条件的家庭,能够启用科技智能设备帮助帕金森病患者,如语音控制家电、防抖餐具、智能药盒等辅具,让日常更轻松。
帕金森病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冲刺”。它需要患者、家庭、医生和社会的共同接力。今年的世界帕金森日,让我们多一份了解,少一份偏见;多一句鼓励,少一次催促。愿科学进步与人间温暖,终将融化颤抖的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