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肺癌防治实用指南:科学防癌,守护呼吸自由

作者:辜丽娜 发布时间:2025-04-16浏览:


  2025年4月15日至21日是我国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主题聚焦“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肺癌作为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的恶性肿瘤,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心血管外科黄小龙主任,肿瘤科、血液内科沈永奇博士根据最新医学进展和临床实践,为大家提供一份肺癌防治多学科指南。

预防篇:远离危险因素,降低患病风险

  肺癌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因素相关,以下为可干预的防控重点:  

  1. 戒烟与远离二手烟

  吸烟是肺癌的头号危险因素,约80%肺癌患者与烟草相关。戒烟后10年,肺癌风险可降低50%。  

  使用尼古丁替代疗法或寻求专业戒烟门诊帮助。  

  避免二手烟暴露,家庭、办公场所应设立无烟区。  

  2. 减少环境暴露  

  室内空气污染:装修选择环保材料,烹饪时开启油烟机,定期清洁空调滤网。  

  职业防护:接触石棉、氡气、重金属的从业者需严格佩戴防护设备,并定期体检。  

  3. 健康生活方式  

  饮食:增加深色蔬菜、水果及富含Omega-3的食物(如深海鱼),减少腌制、烧烤类食品。  

  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增强免疫力。  


筛查篇:锁定高危人群,抓住“黄金窗口期”

  早期肺癌5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但多数患者确诊时已为中晚期。以下人群需主动筛查:  

  高危人群:年龄≥50岁,吸烟≥20包年(如每天1包吸20年),或有肺癌家族史、慢性肺部疾病史。  

  筛查手段:低剂量螺旋CT(LDCT)是国际公认的早期肺癌筛查工具,其辐射量仅为常规CT的1/5,敏感度是胸片的4倍。  

  筛查频率:高危人群建议每年1次LDCT检查,非高危人群可每2-3年筛查。  


诊断与治疗篇:精准医学时代的多学科协作

  1. 警惕早期症状

  持续性咳嗽、痰中带血、胸痛、声音嘶哑、不明原因体重下降等症状,需及时就诊。  

  2. 精准诊断技术

  影像学:LDCT结合PET-CT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病理分型:通过穿刺活检或液体活检(如血液ctDNA检测)明确肺癌类型(腺癌、鳞癌等)。  

  基因检测:EGFR、ALK、ROS1等驱动基因检测为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3. 个性化治疗方案  

  早期肺癌:以手术切除为主,微创胸腔镜手术普及,创伤小、恢复快。  

  中晚期肺癌:靶向治疗、免疫治疗(PD-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或放疗,显著延长生存期。  

  多学科会诊(MDT):胸外科、肿瘤科、放疗科等多专家协作制定最优方案。


康复篇:身心并重,提升生活质量

  1. 心理支持

  肺癌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可加入病友互助组织或寻求心理咨询。  

  2. 呼吸康复训练  

  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改善肺功能。  

  中医辅助:太极拳、八段锦等调节气血。  

  3. 长期健康管理  

  定期复查:术后2年内每3-6个月复查CT,5年后每年1次。  

  营养支持:高蛋白饮食,必要时补充营养制剂。  

  肺癌可防可治,从戒烟开始,从一次筛查开始,从关注身边的空气开始。2025年,让我们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以行动守护每一口自由呼吸。  


上一条:【涨知识】知"糖"不怕糖!关于糖尿病,这些知识您得知道!

下一条:【涨知识】世界帕金森病日:认识它,了解它,用关爱照亮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