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15日至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主题为"科学防癌、健康生活"。作为我国发病率居第二位、死亡率第四位的恶性肿瘤,结直肠癌防治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家呼吁: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加强早期筛查、规范诊疗,可显著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发病年轻化趋势引担忧
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结直肠癌病例超55万例,死亡28.6万例,约90%的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同时,有研究表明,近年来,40岁以下年轻患者比例较10年前增长约15%,发病年轻化趋势明显。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一病区(胃肠外科)主任商志远主任医师指出:"高脂低纤维饮食、久坐不动、肥胖及遗传因素是该病主要诱因。"
三级预防构筑防癌屏障
商志远表示,一级预防强调生活方式干预。建议每日摄入300-500克蔬菜水果,控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摄入;每周保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二级预防的核心是早期筛查。45岁以上人群、有肠癌家族史、长期炎症性肠病患者等高风险群体,应定期进行肠镜或粪便潜血检测。三级预防重在规范治疗,早期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可达90%,而晚期不足15%。
结直肠癌早期筛查标准
结直肠癌(CRC)筛查是早期发现和预防的重要措施,以下是基于国内主要指南的总结,涵盖适用人群、筛查方法和推荐频率:
一、适用人群
1. 一般风险人群(满足以下所有条件):
年龄≥45-50岁(不同指南略有差异,见下文)。
无结直肠癌症状(如便血、排便习惯改变、体重下降等)。
无结直肠癌个人史或家族史。
无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
无遗传性综合征(如林奇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2. 高风险人群(需更早或更频繁筛查):
家族史: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患结直肠癌或晚期腺瘤(确诊时年龄<60岁)。
个人史:结直肠癌或腺瘤性息肉、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
遗传综合征:如林奇综合征、FAP等。
二、筛查方法及推荐频率
1. 粪便检测(非侵入性)
粪便隐血试验(FOBT)
免疫化学法(FIT):每年1次(更敏感,无需饮食限制)。
粪便DNA检测(如FIT-DNA联合检测,如Cologuard®):每1-3年1次(敏感性高但假阳性率较高)。
2. 内镜检查(侵入性,但可同时诊断和治疗)
结肠镜检查:
一般风险人群:每10年1次(黄金标准)。
高风险人群:根据风险调整(如腺瘤病史者可能需3-5年复查)。
乙状结肠镜检查:每5年1次(仅检查远端结肠,需结合FIT)。
CT结肠成像(虚拟结肠镜):每5年1次(需肠道准备,发现息肉需结肠镜确认)。
3. 其他方法
胶囊内镜:适用于无法完成结肠镜检查者,但证据有限。
四、高风险人群筛查建议
1. 家族史:
一级亲属患CRC:从40岁或比亲属确诊年龄早10年开始结肠镜检查(每5年)。
多个亲属患病或年轻患者:建议遗传咨询。
2. 腺瘤性息肉史:
低风险腺瘤(1-2个,<1cm):5-10年复查。
高风险腺瘤(≥3个或≥1cm):3年复查。
3. 炎症性肠病:
结肠炎发病8-10年后起,每1-2年结肠镜+活检(根据病变范围)
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红肉/加工食品、戒烟限酒、增加纤维摄入和运动,可降低风险。
五、总结建议
一般风险人群:从45-50岁开始,首选结肠镜(每10年)或每年FIT。
高风险人群:更早开始,缩短间隔,以结肠镜为主。
资源有限地区:优先推广FIT,阳性者转诊结肠镜。
具体选择需结合个人意愿、医疗资源及医生建议。如有症状(如便血、腹痛),无论年龄均需及时就医。
破除认知误区刻不容缓
当前公众对结直肠癌仍存在三大误区:认为"年轻不会得肠癌",导致青年人忽视便血等预警信号;将"肠癌便血误认为痔疮",延误诊治时机;恐惧肠镜检查,错过最佳治疗窗口。专家提醒:便血、排便习惯改变、不明原因消瘦等症状持续两周需尽早就医。
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全国300余家医院将开展义诊和科普讲座。防癌路上,需要每个人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从今天开始践行健康生活方式,主动参与癌症筛查,共同构筑消化道健康的坚实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