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新生命的降临都承载着家庭的期盼与希望,而产前筛查恰似一道守护生命健康的"科学之窗"。
产前筛查作为现代围产医学的重要实践,通过早期识别胎儿染色体异常、遗传代谢疾病及重大结构畸形,为家庭提供科学的生育决策依据。其核心在于系统评估胎儿罹患唐氏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Edwards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Patau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以及神经管缺陷(如脊柱裂、无脑儿)等疾病的风险概率。

目前主流的产前筛查技术主要分为三类,各具特点且互为补充,能够为孕妇提供不同阶段的胎儿健康评估。
第一类是血清学筛查,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筛查方法之一。其原理是通过检测孕妇血液中的特定生化标志物(如甲胎蛋白AFP、游离β-hCG、游离雌三醇uE3等),结合孕妇的年龄、体重、孕周等参数,利用风险评估模型计算出胎儿患有染色体异常(如唐氏综合征)或神经管缺陷的风险值。血清学筛查通常分为孕早期筛查(9-13周)和孕中期筛查(15-20周),其中孕早期筛查常结合超声测量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NT)以提高准确性。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成本较低、操作简便,适合大规模人群筛查,尤其是在医疗资源有限的地区。然而,其局限性在于检出率相对较低,约为70%-85%,假阳性率较高,约为5%-8%,这意味着部分健康胎儿可能被误判为高风险,导致不必要的进一步检查。

第二类是无创产前检测(NIPT),这是一种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先进筛查方法。NIPT适用于孕10周后,通过采集孕妇外周血中的胎儿游离DNA(cffDNA),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胎儿的染色体非整倍体(如21-三体、18-三体、13-三体等)进行分析。NIPT的显著优势在于其对唐氏综合征的检出率超过99%,假阳性率低于0.1%,具有极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此外,NIPT无需侵入性操作,对孕妇和胎儿的安全性较高。然而,NIPT的成本较高,可能不适合经济条件有限的家庭。此外,对于双胎妊娠或孕妇本身存在肿瘤的情况,NIPT的准确性可能会下降,因为这些因素可能干扰胎儿游离DNA的分析结果。

第三类是侵入性产前诊断技术,主要包括羊膜穿刺术和绒毛膜取样(CVS)。这类技术通过直接获取胎儿的遗传物质(如羊水中的胎儿细胞或绒毛组织),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或基因检测,能够提供确诊结果。其准确率接近100%,适用于高风险孕妇或筛查结果异常的孕妇。然而,侵入性操作存在一定的流产风险(约0.5%-1%),因此通常不作为首选筛查方法,而是在血清学筛查或NIPT提示高风险时作为确诊手段。
综上所述,血清学筛查、无创产前检测(NIPT)和侵入性产前诊断技术各有优缺点,三者结合使用能够为孕妇提供从筛查到诊断的完整解决方案。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医生会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如孕周、经济条件、风险等级等)推荐合适的筛查或诊断方案,以实现最佳的产前管理效果。


文字来源/医学检验科 刘欢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