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诊断技术就是医院里能将医生的眼睛变成“火眼金睛”的技术,从一张黑白胶片到看明白的身体,从胶片的“远古”到云端的“未来”,放射诊断技术跨越了时空,融合了太多人的智慧,为我们呈现了科技守护的健康保卫战。
胶片时代:医疗影像的“古老信使”
在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电脑的时代,放射诊断技术的全部家当,就是一张张单薄的胶片,医生们把它们夹在观片灯上,像观赏一幅幅油画,在强光下寻找疾病。黑白片影像,裹藏着身体隐秘,医生们用眼睛和经验,一次次寻找反常的蛛丝马迹。

但胶片是个“小公主”,娇贵得不得了,不能弯折、不能潮湿,否则影像不清晰,诊断不准确。胶片的保存问题,医院里得留出一个大房间,把胶片摞得整整齐齐,一排排“影像小山”,时间长了,要找一张特殊胶片,如同大海捞针,急得医护人员团团转。
数字化萌芽: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
20世纪80年代,数字化的魔法打开了医疗影像的大门,电脑影像技术横空出世,将影像数据化,数字化信号如同魔法一般给胶片以生命,使胶片由实物幻化成被电脑能够识别的“数字精灵”,医生坐在电脑前面,只要轻轻点动鼠标,便能看到胶片上看不到的影像,能够放大缩小、旋转,非常便捷。
起初,这种数字化还只是迈了个小步,设备昂贵又繁杂,只有极少数大医院才能有机会使用。影像也不够清晰,医生们要看个影像,就得睁大眼睛辨认一番,唯恐有失,尽管如此,小小的一步,也迈出了一片光明。

全数字化浪潮:风起云涌的变革
进入21世纪,全数字化的潮流到来。DR(数字X光摄影)系统全面上线了,不用一个胶片跳板直接就将x光信号转化为数字图像,速度很快,检查完医生就直接能在电脑里看到图像了。
CT(电脑断层扫描)与MRI(核磁共振扫描)也不示弱,纷纷争相数码化改造,它们提供的是三维立体的图像,医生可以360度看人体内部,医院影像科的医生们围着电脑,面对高清的影像讨论诊断,诊断率大大提升。
不仅如此,数字化的另外一个优势在于影像的可传输,医院内部的PACS(Picture Archive System)充当了“快递员”的角色,将影像从检查室及时无误的传输到医生的电脑中,无论是在门诊、病房,还是检查室、办公室,都能随时获取影像。

云端时代:影像的“云端漫游”
现在,云端技术为放射诊断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影像资料在云端上,只要是在网上,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随时看到,影像资料为医生来了一次云端之旅,偏远地区的医生能观摩大医院医生诊断,患者转诊不用带着胶片,所有影像都在云端分享。
医院里的影像,存储在云端,简单便捷,容量无限,不像胶片占空间,且能永久保存、随时调用,相当于把影像从库房中搬运到了无限浩瀚的星空,取用方便,安全有保障。云端技术可以进行多人查看、编辑图像,医生可以共同进行会诊,探讨病情,为患者制定更好的治疗方案,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的诊断无疑是一个福音,可谓是如虎添翼。
智能诊断辅助:开启未来之门
放射诊断也随着AI人工智能的发展进入到AI时代,AI算法能够帮助快速识别影像中的异常,如肿瘤、骨折等,作为医生的智能助手,对可疑病灶进行粗筛选,节省医生的时间,帮助医生提高诊断水平。
一些AI技术系统还结合大量的既往病史来评估、预测疾病风险提供给医生作为诊疗参考,如AI在肺部发现可疑结节后快速标注,由医生进一步分析判断,提高了对肺癌的早期检出率。
此外,智能化的诊断辅助系统,也可能在通过学习后随着诊断数据量的增加、算法的改进而不断增加诊断率,这也为影像学留下了较大的提升空间。

从胶片到云端,放射诊断技术迎来了一场场新的变革,每向前迈进一步,都是诊断医学的一个新台阶,相信他在未来一定会飞速崛起,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放射科:余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