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昼夜、紧急施救
48岁的韦先生因泌尿系疾病及心脏瓣膜病多次在外院住院治疗,后因反复发热8天来到我院就诊。夜间突发下肢剧烈疼痛麻木伴寒战、高热,医生查看患者右下肢皮肤苍白,足背动脉搏动消失,活动能力也较对侧开始下降,血氧饱和度下降,不排除有下肢动脉栓塞可能。急查右下肢动脉彩超检查,结果提示右侧股总、股浅、股深动脉栓塞,开通血管刻不容缓!
胸心血管外科专家团队立即为患者紧急实施右侧股动脉球囊扩张术+右侧股动脉切开取栓术。术后,韦先生右下肢血流恢复通畅,皮肤温暖,足背动脉搏动正常,疼痛麻木的情况有了明显缓解,生命体征平稳。
(术前术后对比)
雪上加霜、探本溯源
急诊介入手术后,医生发现致使韦先生血管堵塞的原因不是单纯的血栓,而是因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功能不全导致的赘生物脱落,经过多学科讨论一致认为,最佳的治疗方案就是手术治疗。这对自今年5月份开始,一直因为各种疾病反复住院的韦先生来说无疑不是一记重锤!究竟要不要手术成为了韦先生的一件“心事”,如果不手术,赘生物随时有再次脱落的风险,甚至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思来想去,韦先生及家属决定选择相信胸心血管外科团队,同意进行手术。
不负信任、密切配合
手术当天,在麻醉团队和手术室护理团队密切配合下,经验丰富的胸心血管外科主任黄小龙带领团队,再次以精湛的操作,为患者创造了一个“心”的奇迹,历经5个小时,韦先生手术成功。
术后第二天,韦先生就顺利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后转回普通病房。期间再没出现发热、肢体疼痛情况,恢复良好。家属表示,想当初还在纠结要不要手术,还好在犹豫中做了对的选择!患者目前已康复出院。
什么是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系指病原微生物迁徙至心脏瓣膜和(或)心内膜,以及由于赘生物脱落导致远处栓塞感染转移和脓毒血症的一类感染性疾病,是临床上一种严重威胁生命和健康的疾病。主要是由于细菌或真菌进入血液,随血流到达心脏,在病变的心脏组织或瓣膜内生长,从而引发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个体差异大,具体如下:
1.全身中毒表现:发热为最常见症状,除基础状态差的老年人或心肾衰竭的重症患者外,大多数患者在病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寒战,可伴有全身不适、乏力、纳差、头痛、关节肌肉疼痛、体重减轻等非特异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同时患者可出现进行性贫血、杵状指(趾)、脾大等。
2.心脏杂音:85%的病人可闻及心脏杂音,可由基础心脏病或心内膜炎导致瓣膜损害所致。
3.皮肤、黏膜病损:患者皮肤粘膜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小血管损伤、免疫反应的表现。如皮肤瘀点、指和趾甲下线状出血、Roth斑、Osler结节、Janeway损害等。
4.动脉栓塞:栓塞可发生在脑、肾、脾、肺、肠系膜、视网膜、冠状动脉和肢体动脉等任何部位,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
此外,感染性心内膜炎可引起全身并发症:最常见的为充血性心力衰竭(主要由瓣膜关闭不全引起);还可伴随急性心肌梗死、心肌脓肿、细菌性动脉瘤等。
危险因素与危险人群:
(高危因素)
(高危人群)
如何治疗?
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以抗感染及祛除赘生物为治疗原则。超声心动图可观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动态变化,尤其是赘生物的变化,对临床诊断处理具有重要的作用。经过正规的抗感染治疗,赘生物逐渐缩小,病变局部回声增强,多提示病变好转;赘生物突然消失,多提示赘生物脱落造成栓塞;而赘生物增多、增大、心血管结构进一步受破坏,多提示病变进展、预后不良。因瓣膜破坏造成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者,需紧急进行瓣膜置换术。对于伴有严重心力衰竭、难以控制的脓毒血症以及并发栓塞者亦应尽早手术。
胸心血管外科黄小龙主任温馨提示:上心,知心,护心,关注心脏健康!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严重的心脏感染疾病,给心脏带来很大的健康威胁。提高全民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需要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避免过度劳累和接触感染病原体,同时还要加强自身免疫力。如果怀疑自己患有感染性心内膜炎,应立即就医并进行相关检查。通过积极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可以保护心脏健康,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图文来源/胸心血管外科 罗嘉羚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